蜞在五行中是什么?

徐离沛彤徐离沛彤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蜞”,金文作“鰓”,小篆作“蜞”,隶书作“蛣蜣” 。 “蛭”字在秦代文献里写作“蚳”(见《吕氏春秋·古乐》);汉代学者说这个字就是“蛭”字的异体字(如王充《论衡·书虚》和应劭《风俗通义》);晋代以后逐渐写成“蛭”了。

以上文字来源自【汉语大字典】 这个字现在读“zhí”,但是古代的读音可不一定这么规范,它有多个读音。 《诗经·豳风·七月》有“九月筑场圃”的句子,郑玄注引汉儒说法该句中的“筑”字读“chuò”。

清人崔述在《七颂堂全集·正误》里专门提到过这事:“凡言筑者,皆当读若‘烛’……此其证一也……” 他还有“其证二”、“其证三”等等。 也就是说,两千多年前古人就读“zhòu”,后来才发现不对,应该读“zhú”。这种错误是有正字法的依据的。

“蜞”这个字在金文、小篆阶段,是读“zhóu”或者“zhù”都没问题的。 那它是什么含义呢? 郭沫若等学者认为它是“蝉”的初文[1],也就是像蝉一样用吸管喝东西的虫子。 我认同他们的看法。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这个词在古代就有三个读音了: 蝉(chān),知了。 蝉(shán),螳螂。 蝉(cháo/zhào),喝水的虫儿。 (当然,古代很多字是多义的,“蝉”也不例外,但它主要的含义还是指「蝉」)

权大勇权大勇优质答主

五行的概念,最初来源于阴阳家对于五种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类法,也就是金、木、水、火、土;后来的道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又从金木水火土增加了风、雷等等,到《黄帝内经》时期,则有了所谓的“天地之气”的概念,即天在上为阳(乾),地在下方为阴(坤) ,中间则是我们生活的空间,因此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地方,这里也是五行所在之处!

当然,这些都属于抽象理论范畴的哲学意义,而非现实的物理学意义上的物理属性或者化学性质,所以用现代科学知识去分析这个说法显然是没有意义的,而以古人的认识去看待这种相生相克的观念更是不可能有客观性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