蜞在五行中是什么?
“蜞”,金文作“鰓”,小篆作“蜞”,隶书作“蛣蜣” 。 “蛭”字在秦代文献里写作“蚳”(见《吕氏春秋·古乐》);汉代学者说这个字就是“蛭”字的异体字(如王充《论衡·书虚》和应劭《风俗通义》);晋代以后逐渐写成“蛭”了。
以上文字来源自【汉语大字典】 这个字现在读“zhí”,但是古代的读音可不一定这么规范,它有多个读音。 《诗经·豳风·七月》有“九月筑场圃”的句子,郑玄注引汉儒说法该句中的“筑”字读“chuò”。
清人崔述在《七颂堂全集·正误》里专门提到过这事:“凡言筑者,皆当读若‘烛’……此其证一也……” 他还有“其证二”、“其证三”等等。 也就是说,两千多年前古人就读“zhòu”,后来才发现不对,应该读“zhú”。这种错误是有正字法的依据的。
“蜞”这个字在金文、小篆阶段,是读“zhóu”或者“zhù”都没问题的。 那它是什么含义呢? 郭沫若等学者认为它是“蝉”的初文[1],也就是像蝉一样用吸管喝东西的虫子。 我认同他们的看法。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这个词在古代就有三个读音了: 蝉(chān),知了。 蝉(shán),螳螂。 蝉(cháo/zhào),喝水的虫儿。 (当然,古代很多字是多义的,“蝉”也不例外,但它主要的含义还是指「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