黙字五行属什么?
默,mò,从心,从莫;会意。本义为不说话,不出声(与“言”相对)。 《说文》中解释道:“默,不言也。从口,莫声。”段玉裁注曰:“谓心中所欲言,又不欲言者,皆不言也。此与‘讷’相对为文。”也就是说心中所想想要说的话却未曾说出口的称为默,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沉默、缄默、静默等词义。 另外在古文中还有“心有所思而不言或不敢言谓之默”的说法,所以又有思维活动的意思了。如《论语·里仁》有言:“君子默而识之,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从上面的解释我们大概可以知道默的字形中口的意思表示说话时发声器官的嘴巴,莫的意思表示不要发出声音来。合起来默是不要说话的意思。 因此默由两个义符组成,一是表示心的符号,二是表示不要出声的莫。两者都是重要的语素,缺一不可;如果将默拆开来看的话,即“心+莫”,那么这个字形实际上表达了两种意义——一种是不敢开口,另一种则是没有想说的内容不想开口;再结合上文说的默的词义变化可知,默的第二种意义显然不是其本意所在,所以我们一般只取第一种含义作为常用义。 在现代汉语中,默的含义较为集中,主要是表达不言语、无声的意思。除了上述的沉默、缄默之外,还表示不出声地念或是背诵(默读)和不出声地唱(默唱)。此外还可以引申出其他的意义,比如用于形容寂静的样子可以用“默默无声”(《史记·魏公子列传》:“军罢宴散,魏公子默然不语,趋驾而归。”);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沉稳也可以用“默然”来形容(三国·蜀·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等等。 从以上这些释义我们可以看出,默的主要意思是表示无声的、不开口的这种状态或者行为的,同时它又是由心和莫组成的复合词,所以在理解上需要重点掌握它的结构关系以及各部分的含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个字的内涵和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