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属于哪个五行?
“饮酒”,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夏商周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了饮酒活动;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顶峰;之后虽有衰落但一直延续至今。 古人对“饮酒”很重视,《礼记·月令》中有记载,春酿酒,秋酿薄酒。可见当时酿酒已有一定规模。到汉代,酿酒已经是一种较为广泛的经济行为。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酿酒呢?除了当饮品以外,还有很重要的祭祀功能——以酒敬神。《庄子·天运》中就有“千日饮醉,醉而卧,觉,而起立,视其酒,又复饮。”的记载。说明当时的酒已经被用来祭祀了。 为什么酒能充当祭祀用品呢?
首先因为“酒”的酿造离不开粮食,而在古代,粮食是很宝贵的资源。另外,在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皇帝是天下百姓的父母,因此用粮食造的“酒”去祭祀自己的父母(皇帝)当然也名正言顺。最后,从人的感官感受上来讲,由于酒精能使人迅速进入晕醺醺的状态,此时人意识模糊,似乎与神明交流更加顺畅。
正因为如此,虽然“酒”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但在古人心目中地位很高,被称为“百药之长”。 既然“酒”的地位这么高,那是不是可以随便乱喝?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封建社会,社会等级分明,饮酒也有着严格的礼仪要求。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有一篇名为《琴歌》的文章,里面就记载了当时富贵人家的饮酒方式——“席上有执爵者,既觞行之际。……次酌泰清,涤尘胸臆。……次酌朱荣,涤思离肠。……次酌绿琼,涤忧欢肠。”……总之就是喝酒要按顺序来,不能乱喝一通。否则就是失礼。
至于“酒”本身的属性,古人也是研究得明明白白。
首先是颜色,古人将“九酝酒法”奉为酿酒之最,而“九酝酒法”的核心就在于“覆糟纳汁,候凝成饼”,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发酵”。这个过程能让淀粉类原料转化成糖,再转化为乙醇和乙酸等有机醇类物质。所以“酒”有微黄色,这是正常反应。
其次是味道,古人认为“酒”的味道应该是甘甜的,如果发酸或者辣口,说明发酵出了问题,或者加入了有害物质,这种酒是不能吃的。 最后是看状态,合格的“酒”应该是有沉淀,无悬浮物,清澈透明的。如果浑浊不清,可能是制作过程中混入了杂质,这样的酒也不能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