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五行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尚书·禹贡》的记载 夏禹治水时根据河川流量和对社会的影响,把全国河流划分为九区,即所谓的“九州”(详见中国行政区划简史):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并对每一州分定相宜的土地所产之物和物产特征加以说明。其中谈到冀州时说:“其阳则黍,其阴则稷[jì];其泽则纳粟。” 这就是将土地分为阴阳两块,分别种不同农作物,而且认为某地属阴或属阳是固定的,并认为土质的不同会产生米质的差异。所谓“水土异气,亦养出民物殊类”的观念由此而产生和发展起来。这种观念以后又与阴阳五行说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地理学说——五行说。五行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自然界各类事物的特性就是由于这五种元素的不同组合而产生的,而事物的发展变化又是由这五种元素的相生相克所造成的。它认为:
1.木生火,因为树木可以燃烧,火属阳;
2.火生土,因为火灼热所以能够焚烧泥土,土属中性;
3.土生金,因为金属需要隐藏在石里,经冶炼后才成金银;
4.金生水,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煦而能使水生,故言金生水;
5.水生木,因为水温煦而使树生根生长。
6. 金克木,因为金既能克木又能生子。
7. 木克土,因为树木可以栽培土壤,土壤受到树木的制约。
8. 土克水,因为土能防水,水遇土而成泥。
9. 水克火,因为水可以灭火。
10. 火克金,因为烈火能熔化金属器物。 中国古人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将天地万物各归其类,如以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水为阴、火为阳等。同时又将上述各类事物进一步概括为五类,即五方、五色、五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