苒苒五行属什么?
《千字文》里有句话,“律吕调阳”中的“律”指的是二十四节气,“吕”指的是十二个月,合起来就是说节气和月份都有对应的音乐。 古时没有历法,古人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制定月历,用吹奏不同的乐律来标示不同时期的位置,每个月初一开始演奏不同的乐曲以示庆祝。所以月初时吹奏的乐律与月亮的圆缺有很大关系。 《晋书·礼志》记载了西晋时官方制定的正月礼仪:“太乐令奏黄钟之律,歌大吕之歌……正月朔日未明五日,天子乃御前殿,着裘冠,执鞭带弩,侍中、尚书令进当榻前,天子三呼始进。”意思是正月刚过五天的时候,皇帝身着貂蝉(汉代开始将朝服上的饰物换成珍珠),头戴帽子,手执马鞭,身背箭袋,在正殿上吹奏应月的乐律,然后才进入的正殿。
唐朝的礼制沿袭汉魏,也保留有月初迎新的仪式:“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诏隋文帝时代正月晦日送穷之仪,并人日出后行之……”这里提到了唐代正月初一早上要吹奏应月的乐律。宋代吴自牧著《梦梁录》卷六《二月望》条记载:“凡岁之首末,必赏莲灯,唱酬间作文字游戏,谓之‘踏月’。”这里的“首末”即指元旦和腊月终月。宋元时期,元宵节之前一日是上元夕,也叫元夕或元夜,南宋周煇撰《清波别志》卷下就有“(绍兴)十七年元夕,四鼓,内司点花烛,候晓,排阵乐,奏新声,以娱上皇……”可见当时宫中有在正月最后一天夜晚吹奏乐律的习俗。
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中也提到北京地区正月最后一天的习俗:“十五日……夜燃爆竹,放花灯,吹曲逐鼠。鸡鸣而后熄灯。” 在古代正月最后一天是有吹奏乐律这一习俗的。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个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呢?根据目前能找到的资料来看,这是一个起源于汉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节日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