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迁都北京?

蒲多怡蒲多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朱棣决定迁都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喜欢北京这个地方;二是出于战略的考虑。 先说第一点,朱棣这个人很有意思,他的性格跟朱元璋很像,但是个人爱好却和永乐大帝不太相符。按说一个皇帝热爱打仗应该是好战的,可是永乐帝偏偏就喜好“武功”,只不过这个“武功”有点儿特别——他特别喜欢进攻蒙古,追击蒙古残部。这跟朱元璋的征伐很不一样(当然,洪武皇帝也有过草原之行)。

也许是因为建文帝北伐失败的原因,使得朱棣要重新打一次蒙古,把蒙古人再次踩在脚下;也可能是因为永乐帝觉得南京离蒙古太近了,万一蒙古军卷土重来,直接打到首都周边,那可怎么办!为了稳妥起见,他把国都迁到了北方重镇北京。 北京作为国都的历史其实很短,只有143年(1403-1544)。不过,在这短短的143年中,北京的城建经过了三次大的改建。第一次是在太祖时期(1368-1398),当时明成祖朱棣刚刚夺取皇位,为了显示天子威严,于是下令在北京城正中建造紫禁城,同时在外围修筑城墙,形成内九外七的京城。

第二次重建是在永乐十四年(1416),因为北京常年干旱缺水,又临近蒙古,不时会有蒙古骑兵来骚扰,所以永乐帝打算南迁都城,把京师搬到徐州。这次迁都遭到了反对,朝廷大臣们纷纷上书劝说永乐帝放弃此想法,最后皇权终于战胜了舆论,迁都之事作罢。不过,永乐帝并没有气馁,他命令人在城西挖沟引水,同时扩建外城。第三次改建是嘉靖年间(1522—1566),因为内城的宫殿遭到火灾,所以嘉靖帝把乾清宫搬入奉天殿,并将内城城墙加高加厚。

正是因为北京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城建改建,所以使这座古城的地貌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内外城的划分,使得城区的布局变得错综复杂起来。明代的北京与元朝的大都、金国的中都以及辽国的燕京都不一样,不是一个方形的都城,而是一个移行的城市。据史书记载,元大都“北承辽金旧制”,而明初北京“仍因元阙”。可见,元大都的城建是大体上承接辽、金两代的都城格局的。

除了内城之外,外城的变化也很明显。由于元大都的外城是封闭式的,因而造成了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导致了严重的水源不足。至明永乐时,为解决用水问题,开始向外挖沟引水(也就是后来的龙须沟),同时在城内大量植树,用以遮阴和水源补给。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北京城不是有护城河吗,为何还要挖沟引水?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其实不然,因为元大都的护城河仅有一条,而在明永乐时,内城和外城都有了护城河,再加上元代已经干涸的通惠河被疏浚之后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因此水患是一个大问题。为了避免水患,这才有了引水的工程。至于城内树的数量,据说明朝末年,已有十万株之多。这些树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导致了另外一个问题的出现:明朝中后期北京气候逐渐干燥,出现了沙尘暴天气。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