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康的明星?

蓬怡华蓬怡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到明星,我想起一个冷笑话,说有个记者去采访某个明星 记者问:“请问你的新专辑卖到这种程度,你满意吗?” 那个明星回答:“嗯…要再多卖一点就好了…” 记者问:“那你要多少呢?” 那个明星想了想,说:“大约五百多万吧。” 记者愣愣地看了他半天,说:“但今天已经卖了七百多万了呀!” 那个明星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喔…那我再多唱一首好了。” 这个笑话的精髓在于,把“星”字去掉,这就是现实中的销量。现在的歌手发行专辑,大多都只有那么几首主打歌,剩下的都是自掏腰包请各种著名音乐人编曲制作并填词的歌,这些非主打歌的存在感极低,很多甚至没有收录到歌词本里(因为没有歌词,自然不会有歌迷去买),而唱片公司给这类歌曲的制作成本以及宣传投入也是极低的,甚至没有,完全靠口碑传播。这样的结果就是,大部分歌手的非主打专辑曲目其实听上去都有一定的“实验性”——因为制作水平高的原因,听起来并不会感觉难听或粗糙,但是确实风格迥异,有的甚至会带有浓浓的年代感——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同样是一首新歌,你放在专辑不同位置,听众的选择率真的是天差地别的。

所以我觉得对于现在的歌手而言,最靠谱也最现实的目标就是,每首歌好好做,努力让更多的人听到并且喜欢上,哪怕不能做到像周杰伦那样每首主打歌都能成为流行金曲,至少也要有李荣浩这样的坚守。

至于这个目标是不是太高了,我不敢说,起码现在听的很多号称“独立音乐”的新人确实是这么做的,只是坚持太难,资本太汹涌……

贲康越贲康越优质答主

我要声明:这里所说的“康”,并非中医术语中的某一种“症”。而是由一些“被传康而未被康”的人在网络中自创的词汇。至于“康星”,自然也就是按照“影星”、“歌星”的格式,对“康”的明星的一种称呼。

其实,我之所以要写一篇这么无聊的文章,仅仅是因为,最近又有一个“康星”诞生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已经是“网络康星”的第二代传人了。

第一代“康星”——“陈光标康”

其实,严格地说,不能算“康星”,最多只能算作“网络康星”的祖师爷。毕竟,陈光标兄“康”得太过直白,甚至有些粗鲁,不具丝毫艺术性。可是,话说回来。如果当年没有陈光标兄的抛砖引玉,或许也不会诞生一些“艺术气息”如此浓厚的“康星”吧!

第二代“康星”——“李双江康”

和第一代“康星”相比,李双江同志的“康”就体现出了相当高的艺术性了。当然,李双江同志的“康”也并非完全的原创。“刘德华康”、“张国立康”、“郭德纲康”等等,都算得上是“李双江康”最初的创作原型。可是,从“被康率”、“被康程度”和“被康影响力”上综合考量,目前还是暂且将“李双江康”列入第二代“网络康星”的范畴中为宜。

“李双江康”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把第一代“网络康星”仅限于“人肉和口水攻击”的模式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中。即:由“人肉和口水攻击个人”上升为“人肉和口水攻击个人及其亲属”。或许,对于一个搞音乐的人来说,能够写出一首好歌,唱出一段好曲还更有现实意义。但对于一个搞网络“康”的来说,能够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康流派”,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不是么?

其实,网络自从诞生起,就被赋予了“虚拟”的基因,这也是网络之所以魅力无穷的原因之一。从博客时代的建立“心灵牧场”,到视频时代的寻找“心灵的彼岸”;从QQ农场的开辟耕地,到QQ空间的展现个性,网络的虚拟,让现实生活中受尽物质压迫的“宅们”终于找到了一片能够肆意伸张思想的土地。而“康”以及“康星”们,正是这一土地上产生的新型作物。

无论你怎么看待“康”“康星”,都必须承认,他们是这个“小众”时代一种比较有特点的“次文化”产物。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