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属于五行属什么?

于亚明于亚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颖(拼音:yǐng)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汉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禾谷的穗尖,本义指谷子成熟而未脱壳的状态,引申为未成熟的、初生的,又用来形容人的聪慧或聪明杰出,还可以指事物尖端或突出部分;颖也读作yíng,意为谷物的颖粒,多用于名词。 该字根据具体语境不同,可有不同的含义。作为姓氏时,主要读ying(第三声),来源于地名。上古时期少昊氏有子曰修,因功被帝尧封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建立大彭氏国,修的后人以其祖名字中的“颖”字为姓,遂成颖姓。该源流至今仍有不少后人奉为大彭氏国的先君而祭祀。此外还有一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高偃之后裔,属于以先祖爵位为氏。该支颖氏族人大多尊奉少吴为得姓始祖并世代相传至今。

关于颖字的起源说法较多,现归纳如下:

1.《左传·襄公十年》载:“公使高厚之如晋问疾。成季言于王曰:‘我周之昭穆。’固曰:‘我周之子孙,若至周衰,莫非王臣。天惟与我五卿,五卿克明,周乃嗣兴,及惠王嗣位,辟失厥政,诸侯叛之。晋襄公欲执郑伯,叔向曰:‘昔我先君子庄伯、庄叔,济浊役桓、晋而辟亡。今我君灵公能德宋桓、楚庄,而弃二君所辟,何以奉周焉!’乃不执郑伯。’”成季就是卫宣公长子伋,他死后谥号为“懿”,世称“卫懿公”。由于他的父亲卫惠公(公子朔)和弟弟卫懿公都有避讳祖先之名的问题,所以他们的谥号和名号都省略了。 “平王东迁”后不久,卫懿公因好鹤弃国,卫国在卫懿公时期开始走向衰落。此后,卫国有数度复国,但始终无法与西周时期的辉煌相媲美。到战国时期,卫国国力已经相当有限了。据史籍《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二十九年,鲁闵公卒。三十年冬十月,太子完奔鲁。三十一年十二月,完立为君,是为僖公。”这是史籍中记载卫懿公后裔最后一次迁居的事情。 因此,卫懿公后裔的一支就以先祖爵位为姓氏,称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候氏、胡氏等,亦有省文简改为颖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这一支颖氏族人现在多尊奉卫懿公为得姓始祖。

2.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过程中,将汉人的姓全部改为单字,于是有的颖氏族人就改回了原姓,从此不再姓颖。他们后来多以颖为姓,称为颖氏,史书上没有留下这一历史过程的记录。 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中经常会出现为了汉化而改姓的情况,比如鲜卑族慕容氏就有一部分人在汉化的时候改为范氏或是慕容氏。但是,这些改回原姓的人,很少再使用原来的名字或者称号。比如原来叫阿六汗的契丹首领耶律大石,在恢复汉姓名权之后就改回了原名——辽景宗耶律贤的曾孙,改后的名字叫萧哈剌哈孙。可见,当时的人还是比较在意自己的原本姓氏的。所以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慎娅漫慎娅漫优质答主

如果我说,“张”字是张姓姓氏的笔画排序,而不是偏旁部首,有人同意吗 那同理可得,“颖属”就是“颖”字的五行属性! 而五行属性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在姓名笔画中的排列是这样的“13画为木,12画为火,8画为土木,9画为土,7画为金水等…… 其中还有其它的一些特殊例子就不写了,比如“王”“李”……等这些名字都是“水木金”结构或“水火木”结构的;而“胡”“田”这样的则是“水火土”结构的等等。 如果觉得我说的不够明白,可以去搜索一下《中华新字典》,里面有一个“笔画查法”可以查找每个字所属的五行和读音;或者是搜“百度输入法”,在里面有个“名字查询工具(免费)”可以直接查出名字的五行属性。 另外我想说的是,“五格数理法”其实是一个商业机构编制的,并不是国家认可的名字预测方法(虽然它被很多网站引用)。因为国家认可的“周易预测学”有专门的书籍,不过很晦涩难读,而且大多人不会去购买学习。 所以现在网络上流传的很多起名字的方法基本都是来源于民间或某个不知名作者自己编写的书籍,并没多大科学依据,纯属娱乐罢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