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寄托是什么意思?
这个说法很奇怪,在古书里面也没找到依据,不过我大概能理解楼主的意思并且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首先我们得知道“纳音”是怎么来的——以天干地支依次各取一字所得到的。那么如果我们要得到“甲午乙未沙中金”的“金”,就取甲子、乙丑两日之“金”;而要得到“壬辰癸巳长流水”的“水”,就取壬辰、癸巳两日之水……这样得到每一年的“五行属性”是很简单的事情。
然后呢,古人又发现,每一干支十年一循环,比如今年是什么“乙未”之年,那10年后就是“乙未”之年再循环到今年的日子就重新来了,这一现象在古时是肉眼可见的(比如说庄稼一宿之间可以从青葱欲滴变的一棵棵树顶泛黄)。因此古人就认为每一个年份的五行属性是循环往复的,这就导致了相同五行的年份每隔十年就会出现一次,而遇到这样的年份,当年发生的事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因为是一类事情发生的年份,自然就有共同的原因存在。 然而古人不知道的是,十年只是一个大约数,实际上每十六年就会有一个相同的五行年份出现,而这四年当中每个季度都有一个相同的五行年份。更不知道的是,六十花甲子一共有一百零八组相同的五行年份。所以如果以一百年为一个统计周期的话,平均每五年就有一对相同的五行年份出现。也就是说,每隔五年我们就可能看到一百零八年里重复了四次的情况。而以千年为单位的话,这种情况每二十年就会出现一次。
既然有这种现象,那就必然需要一种方法来标记它,以便于在出现相似情况的时候能够找到当初发生过的记录,以此作为借鉴。这种用一字标识一年,并借助每年之日干或地支与字相配合的方法正好可以完成这一任务,于是“甲子乙丑海中金”之类的东西就被发明出来了。而所谓的“五行寄托”也是说每一行都附在另一行上,当某一行为士之时,则其他行都寄在其上,这样就避免了某一行的干支出现空亡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