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在五行中属什么?
“百”,古文字写作「白」或者「自」(《金文编》P686)。 这些字都从「白」声,而「自」又兼做「吾」的本字——所以许慎说「自,吾也;从口,白声」。
因为古人认为「白」是天的颜色,所以从「白」的字多半含有天理、天然的含义(比如「伯」「白」「朴」「素」等)。因此「百」也就有了「天然」(如「不」就是人为之意 )的意思了。
由于这个缘故,所以「百」在《说文》中就被系联到了「木部」去了: 白切谓物有头目手足四肢,物相杂谓之百(段注云:此言万物之相杂也,非谓百物也。凡物十有二,百有二十,故曰百物。今人以百事为百物则误矣。)
按照《说文》的解释,「百」就是指「百物」,即万事万物的意思。
不过虽然如此,其实「百」在古代更多的还是指数量,表示「无数之多」的意义 —— 这也是由它跟「白」的关系决定的: 因为「多」和「少」是一对反义词,所以为了表达相反的含义,人们常常会采用对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多就一少。 所以《左传·定公四年》中有言:「凡我诸侯,其有敢援楚者,吾讨之!」 又比如我们常说的「三三两两」就是这样来的: 三少就二多。 而要表示无限多的意义则要借助另外的词来表示:
比如说我们要讲世界上所有的花加在一起有多少朵,就不能用「多」字,而是要「亿无算数」地讲出来才行: 我们还必须使用另外一个表颜色的词来表示无穷大的概念: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周的金文中,它的形体是这样的: 我把上面那个小字去掉之后把它写成如下: 从上面的字形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个会意词,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
第一个部分是一个象形的「人」字头,另一个部分则是从一个表示「刀斧砍伐」的动作符号演化而来的「止」。 这个动作很形象,就是把树木砍倒的过程画出来了——这种造字的方法叫作「象事形」。 那么这两个部分是什么意思呢?
根据我的猜测是这样: 人字头代表的是树冠部分,也就是树顶,而「止」则代指的是树根所在之地——整个合起来表示的就是树的整个结构。
至于为什么要用这个「止」字,我想可能是在古代「树」和「堵」是两个不同的词吧,而且它们之间有一个发音上的关联。具体是什么音变我就不太清楚了……总之就是用这个「止」来区别。
这样就把这个词给解开了: 这个字的意思是「树木停止生长之处」,也就是说,这是指树木的生长点或者说中心。 这个词后来被用于抽象地表示事物的中心,于是就成了一个名词: 这就是「百」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