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属于五行中的哪个?
“郑”,是“篆文”的异体字之一(另一个是“鄭”),本义指中国周朝诸侯国名,公元前1046年,姬姓郑氏国灭商之后建立。 《说文》:“郑,姓也。本出姬姓。周厉王少子帝辛,封为郑国。迁其邑于溱洧之间。今颍川洧阳是也。从邑,声。读若蒸。” 《集韵·臻韵》:“郑,姓。亦作‘姃’。”“潧‘,水名。《诗经》作‘溱’。郑国地在焉。” 《诗经·大雅·大明》:“郑卫之舞,遗风余烈。”
晋杜预注:“今陈留、谯郡铚县皆有郑亭。”按,此二县皆在今安徽省境。 唐司马贞索隐:“郑氏世居溱水,故号郑桓公;而国亦谓之郑,如鲁之曰鲁侯;又其国称郐,亦云郑;至楚灭郑后,谓之郑城;言今州城是古郑国之地也。” 东汉许慎作《五音集韵》时,把“郑”归入“蒸”部,说明“郑”的古读音与“蒸”一样。
“蒸”部中的很多字,今天的普通话里已经读音相似或相同了,如“蒸”与“震”、“贞”与“真”等。 这样看来,“郑”字的古音与现代方言都有比较一致的记录——都读zhēng。 “蒸”部的字,今天多读第一声,只有“榛”“蓁”“狰”“钲”“烝”“怔”等少数字仍读第二声。
那么,“郑”字作为姓氏时的读音,应该也读zhēng。 不过,在现代汉字中,“郑”字作为姓氏的读音已属多音字,还常用于地名。
比如,西安有个区叫“雁塔区”,原名叫“郑桓公庙街地区”,就是因为这里有一座唐代建的庙,供奉的是春秋时期建立的郑国。 (文中引用注释均来自《古文字構形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