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缺火佩戴什么饰品?
五行的起源和本质是什么,现代科学已经基本证明了它的不可信性,但为什么中国一直沿用至今呢?因为它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哲学,它以原始的自然观为依据,强调自然界的变动是“有”与“无”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在《尚书·洪范》中把五行解释为五种根本性的物质元素,即金、木、水、火、土,认为它们相互影响而变化着——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因此,宇宙是由五种元素及其运动变化构成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就建立在“有”“无”相生,“合”“散”相对的辩证运动基础上。
从哲学上讲,这种学说是机械唯物主义的朴素形态的反映。然而,由于它符合当时人们在认识世界方面的要求以及生产力低下的情况,并且能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因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五德终始理论是一种关于政治制度的哲学思想体系。战国时代齐国稷下学者造作此说作为宣传五德的根据。
秦统一后,李斯奏言:“五帝不相复礼,三代不相袭礼。”主张改以五德终始说来说明王朝更替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新王朝以五德之一正其德,按照五行相生或相胜的顺序来转移王权,“上法天道而下治人事”(李斯)。汉代的儒者大都信奉这一学说。 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建立和社会生活的稳定,人们开始注意探讨社会政治生活同自然界的关系,出现了阴阳家、五行家等以研究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为主的学术派别。
西汉董仲舒继承了先秦阴阳家的某些观点,吸取了《公羊传》中的阴阳五行说,并加以发展,提出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进一步强调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理论原则,从而形成了封建正统思想的雏型。 五德终始说的主要内容如下: 1. 帝王受命的过程必须经历一个历史周期:五德始终循环往复,每德三十七载;一德终而二德始,称为“一章”,二德终而三德始,称为“一承”;三德终而四德始,称为“一序”;四德终而五德始,称为“一循”。如此周而复始。
2. 王朝受命的次序必须遵循历史的顺序:“帝系”相承,由秦而汉,各依五行所属之色。 “木胜土”,故秦代汉而不受土德;又因秦始皇兼并六国,皆以“火”德,故秦王朝应属“火德”,汉高祖刘邦以“水德”代秦,称“朔方”,建元元年(公元前196年)改用十月为岁首,穿黑色衣服,以六为法,车器以弧,号“汉”。刘恒继位后又重新确定汉朝的正朔,服色尚黄。到汉武帝时又正式确定了汉朝的正朔和服色制度。
3. 五德循环转移的依据在于“天意”,而“天意”则是借助阴阳灾异的变化显示出来的。每当新王朝兴起之前,一定会有阴阳失序、灾异出现的征兆,而当新的朝代取代旧的朝代之后,则必然会恢复正常秩序,消除各种灾难。如秦灭六国之时,彗星出现于东井;项羽引兵入关,彗星复见;刘邦入关,彗星复灭:这都是天命所归的证明。此外还有“黄龙见郊”、“赤雁巢阿房”等等,都是符应于新王朝的符瑞。 4. 新王朝的创立者是秉承天的意志而降生的,他应该具有某种神奇的品格和特征。
5. 天意总是通过某种神秘的预兆显示于人世的。 综上所述可见,五行学说是一种用来论证朝代更迭的社会政治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