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结局如何?
苏东坡晚年被贬到惠州以后,皇帝对他的迫害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但把他赶到瘴疠之地,一切生活资料也不给,完全是流放囚犯的待遇。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苏东坡也不是整天地唉声叹气,而是照样想办法给自己找乐子。他喜欢吃猪肉,到惠州后,发现这里有一种特别廉价的猪肉,于是他就琢磨怎么做这猪肉,最后做出来的就是著名的“东坡肉”。
有一回,他从惠州坐船顺江而下,经过了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是当年朱熹讲学的地方,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而旁边就是庐山。庐山是江西省有名的大山,据说有36大峰、16小峰,李白曾经在这里看见瀑布,就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名句。到白鹿洞书院后,苏东坡想到前面就是庐山,就起了上山游玩的兴致。
船到了水边,苏东坡就雇了当地一个农夫带着他上山游玩。因为苏东坡被贬到这里已经好久了,所以当地人并不知道他是谁,还以为他是富家子弟出来游玩。这个农夫很热心,对苏东坡是又推又拽,一路扶着苏东坡到了山顶。在山上,他带着苏东坡游云雾,逛险峰,把庐山风景好、云雾美这山这景都给描述了一通。苏东坡是文人,他当然知道庐山很有名气,所以,就问农夫说:“你看这庐山的风景很好,那你能不能给我讲讲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样子呢?”农夫就愣了,这真面目的样子我也说不清楚,我就知道这庐山风景很好。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一般人就是这么想的。我们中国人讲学问,说“道可道,非常道”,那个最高的真理,是说不清楚的。在一般人的心里往往都有一种潜在的想法,就是对那最高真理的仰慕和渴望,但同时,认为那是很虚无缥缈的,认为那是只有上帝才知道的事情。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要知道这道理就好,至于那最高真理,那是说不清楚的,是上帝的事情。人要脚踏实地,不能老想这缥缈的、虚无的、不可捉摸的东西,这是多数人的想法。
苏东坡写了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用这庐山来形容人生,说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人老是在山这边看,老是站在山里边看,他是很难知道庐山真正的面目是什么样子的;人也是这样,人一辈子很短,从不同的年龄段去看,得到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年轻时对事业有追求,有了事业有了钱就不满足,就想去寻个官做;当了官之后,有权力了就又想弄点钱……人生就是这样不停地轮回,人一辈子都被笼罩在这种人生的环境之中,在这种环境之中,一般人想问题、做事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都这么过,他就很难知道天地间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就只能过一种浑浑噩噩的生活。如果一个人想活得明白点,就必须要有一种“出离心”。“出离心”就是佛教中的术语,就是要从一个事物中跳出来,从一个环境之中跳出来,然后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