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好多故事?

申屠玥辰申屠玥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历史上的合肥地区,是水旱灾害多发的地区。巢湖地区历史上曾以水为害为主,西起三国,东至民国28年间,先后发生水灾426次。水害使沿湖地区数以万计的庄稼被淹没,大批流民四散逃荒,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危害。

历史上曾有过三次特大水灾,一是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二是清同治五年(1866),三是1927年。1927年的一场水灾,据当年的统计,沿湖地区受灾人口130多万人,被淹庄稼300多万亩。此外,合肥地区也是淮河流域的洪涝区,从公元1460年有水灾记载以来,到1948年的489年中,即遭受洪水袭击82次,平均每6年多就要发生一次。

春秋时期,这里“地势洼下,湖泊较多”,巢湖面积曾比现在大得多,所以,《通典》中说它“浸漫数州田”。《水经注》称:“夏水漂没五六百里,冬时减落。”“漂没”就是说被水淹没。据文献记载,大约在5世纪中叶,庐江、寿春大片土地“没为湖陂”,庐江县治被水淹没。由此可见当时大水之凶猛。

《晋书·五行志》、《宋书·五行志》和《寰宇记》等史籍中,都有庐江“水泉涌,漂四县”的记载。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肥水》称:“巢水……于旧县(庐江县)北合湖陂,陂周回一百里”。也就是说,当时有方圆一百里的大湖。可见晋代湖水比汉代时还要大,庐江郡就治于湖滨。

晋元康以来(公元291年以后)该湖水面有所缩小,以后又时大时小,变化无常。《南齐书·州郡志》称,“湖面方二三百里”,《梁书·州郡志》称,“湖广二三千里”,这都是夸大之词。《舆志》、《环宇记》等则说湖面周回一百五十里。《舆志》称:“湖去州三十里”,州指当时的寿春州。

至隋、唐时,湖水仍在寿州南,州北尚有焦湖(即芍陂)和窑潭陂,那时的巢湖称“巢陂湖”,还没有现在这个名称。大约是在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庐州刺史孙承祐筑起了肥、舒、庐(即舒城县至庐江的30里长堤),以后才“水不入州”,湖水至此才被约束。大堤建成后,庐江才离开湖滨并逐步成为人口繁庶的城镇。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