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战争结局谁死了?
20多年前的高校扩招,是国内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举措,但也激发了一系列问题,曾引发多次高校诉讼。20世纪90年代初,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实行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提高大学的入学率,在全国范围通过扩张高校规模来吸纳更多社会青年圆大学梦。
199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从此,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改革长期一成不变的高校统制式管理体制。自此,高等院校开始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并争取得到社会更多赞助或投资。
1999年,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高教行政管理部门把“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深化改革、协调发展”作为本部门工作的指导方针,把扩大规模作为首要任务。
大规模扩招后高校超常规发展,教学质量下降、学生水平下降、高教科研滑坡、社会服务水平下降,使相当多的民众对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应失去信心,使高等教育在精神上出现严重的危机。
尽管如此,20多年来的高校扩招,对中国来说仍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最成功、最富有成效的重大改革。它使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大学生,变成社会的正常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相当于一个机关干部或企业事业单位干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社会进步。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99年高校扩招,上大学不仅要经过考试考核,还要经过政审、家庭出身审查、单位同意等严格的“考验”,只有“绝对优秀”者才能上大学。
在中国实行了20多年的“精英式”高等教育方针,使高等教育一度成为贫苦人家孩子的“奢侈品”,高等学府成为难得的“象牙塔”。而在1999年的高校扩招中,不论种族、性别、社会阶层、文化程度,只要考得上就有学上,国家包分配,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培养社会上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
国家教育部经过调查指出,截止1999年高校秋季入学时,全国适龄青年(18到20周岁)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达15%,实现了20世纪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标志着中国已经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行列。
据悉,2008年全国高等教育的在校生已达到2900万人,这是一个令人瞩目和值得纪念的数字。因为它比100多年前的1908年增加了7倍多,比1949年增加10倍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由1978年的621所增加到2008年的2837所,几乎翻了一番。
高校自主招生、毕业生自主择业使学校变得越来越像公司,学生、教师和校方三方面都没有了安全感,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果是降低了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
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法律及其相关监督部门进一步关注和解决问题。高校不是宗教组织,不应强调“神职”和“终身制”。在中国,任何宗教组织都不能拥有和行使审判权、杀生权。
中国的大学不应有“世袭制”和“终身制”。高校内部,校长和教务主任应该是内行,但校长和教务主任不应是终身制。以“民主”和“科学”理念治理高校是时代所趋、潮流所向,也是实现高校管理现代化、人性化、社会化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