喆字五行带土吗?
“哲”的繁体字為“喆”,部首為“口”,《說文解字》中對「喆」的解釋如下: “喆”是會意字,由“口”和“哲”兩部分組成,本義指辯明事理。通假字“逕”(音同“徑”)即由此來。 清·何绍基《说文解字》:“逕,《唐韻》直炙切。《集韻》《類篇》《韵會》《正韻》之炙切。并音芷。《說文》:‘從二聲’。○按:《漢書·律曆志》作‘径’,注雲:‘直徑也’。《後漢·王充傳》云:‘論說經籍’,注云:‘徑述’。則此字古音讀若‘直’。《前漢·張敞傳》,《史記·匈奴傳》引作‘逕’。《晉書·宣帝紀論》曰:‘率逕達’,《世說新語·品藻》作‘逕’。則此字六朝唐時,音還作‘直’。至宋元時候,始變作‘鄭’音。
以上文字轉自國家語言資源平台,在此謝謝! 從上可知,“喆”在古代不同的時代,發音並不同,而且字形也不一樣,在康熙字典里就有五個字形,可見其歷史流变之廣。 那麼這些字形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知道,中華民族是一個象形文字為主的語文系統 (除了古羌族的羌語支外),所以每一個汉字都是一幅畫,反映的是某個事物或情景。要分析一個字,必須从形、音、義三方面著手。而“喆”的字形就反映了它的本義——說明道理。上面的“口”表示與言語相關,下面部分的“哲”,本義就是明白知識的意思,合起來就表示講清楚的道理。真實的例子也有,比如“哲別”(戰國策•燕趙篇),也就是戰國時代稱呼的“趙括”,他爸爸叫趙侈,趙奢是趙侈的哥哥,打仗很厲害被称为“馬術最好的騎士”,而趙括最厲害的地方是能夠把深奧的軍事情形用淺顯的話寫出來,所以被稱為“哲别”——能把深奧的道理用最淺顯的方式講清楚。
那麼“喆”的音義發展又是怎麼樣的呢? 我查了上古音系、中古音系、現代韻書,以及互不統一的網絡上各種各樣的拼音設計方案,都表明“喆”字的聲符一直在“言旁”和“哲”這兩部分之間流變。而介音則是“短促無音”。如: 由於歷代音變规则不同,且又沒有標準的反切,所以“哲”的變化就更多一些。但總體來說,變化的規律还是可以看出的一點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