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性主要讲的什么?
《内经》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人应顺应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来调节自己的生理活动,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就会招致病患,甚至夭折。 《黄帝内经》中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认为,人们只要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和生活作息制度,劳逸结合,科学饮食,适当锻炼,就能健康长寿。这个论断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五行的属性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阴阳五行属性
金木水火土,在人体的不同部位体现出来的属性是不同的,没有固定的部位和属性,因为人体是一个整体。 在体内的体现是没有固定的方位的,比如说“火”,心属火,可是心火在上还是在中还是在下呢?谁说了算?谁都不能说了算,只有平衡了才会和谐,不平衡了就会生病。所以中医谈的“火”是辩证法意义上的“火”。 五脏之间也是相对稳定的,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火旺盛”,其实是指心火上炎或者心神被扰所致,是有虚有实之分;再如“脾阳虚”,并不是指脾经阳虚,而是指中焦虚寒导致脾虚失运,从而出现腹胀、腹泻等病症。
总之,中医的五行学说,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都在自然界的范围之内,人体也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 《灵枢·岁露》中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时令,寒暑清洁,不令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