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在五行里属什么?
“天”的概念很大,不同情况下指的是不同的东西。 《易经》里说: “天在地之上,谓之夭; 在地之外,谓之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这里所谓的天,是指自然界(天地)中运行变化的阴阳二气。
《黄帝内经·素问》里指出:“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界。 中医理论里,人体的小宇宙和自然的大宇宙是相通的,所以身体上的阴阳也是指自然界中的阴阳。《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故阴阳离合,如环无端,夫孰能穷之?” 所以古人在判断天气、推算节气的时候都是以自然界的变化为准的——所谓“天在南,地在北”、“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阳”——这其实是古人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得出的结论。
但是,现代科学证明地球确实有一个倾斜角度,这个倾斜角大约为23°56'(赤道平面同黄道平面的交角),而这个交角的存在使地球上产生了四季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雨”其实是有其科学的基础的。 当然,这种基础也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因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都不是正圆形,而是椭圆形,因此导致冬至日出东南,夏至日初升方向偏北。如果按“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的理论,那么每天太阳升起的时间应该越来越早。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夏至日白昼最长,但冬至日白昼却比夏至日更长。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两分二至现象”。
关于这个问题,现代天文物理学家也还没有得出定论。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土”;另一种观点则相反,认为“天在上为土,地在下为阳”。 不过,不管怎么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 为土”或者“天在上为土,地在下为阴”都是没有错的。 还有一种说法似乎更合理一些,那就是:以地球为中心,太阳系内的八大行星按照火水金木土气的顺序离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因此天文学上把火星与木星之间的恒星称为“内目夷星”。把冥王星(原称“谷神星”)与前述各星星一起称为“外愚痴星”。 其中,“内目夷星”指的就是金星和水星距太阳较近,因此又被称为“内热星”或“阳星”。 而“外愚星”距离太阳很远,因此在白天看不见它们,只有等到夜晚才能看见它们的影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