旸的五行属性金吗?
《说文》中有“阳,高明也”,从字义上看,阳气之性光明、热烈而升发,所以带阳的字大多具有这些含义: 如:明、晖、曦、旺、晨等等。 但阴阳家是战国时期兴起的一个学派。该学派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阴阳”两种力量所决定的;而且人是天地之间一个特殊的生命体,同样受阴阳二气的作用与影响。人们身上的种种现象,包括生理和心理活动,都是阴阳二气作用的结果。于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自身时便以阴阳作为基本的观念范畴。
后来秦越人著《黄帝内经·素问》,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到了汉朝,王充著《论衡》,首提“五德终始”之说,并以五行配阴阳,首创了“阴阳五行”说。
在汉代以后,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说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那这个“阳明”“少阴”又是什么意思呢?《黄帝内经·灵枢》中有“足太阳之外踝上五寸两筋间,有穴名曰昆仑……前入于天突,后入于风门……”这里明确指出了昆仑的位置在踝上五寸,且为太阳经及穴位。“天突”这个穴位现在定位多取胸骨柄中段凹陷处,而“风门”则是督脉穴位,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
那么“阳明”“少阳”“太阴”“少阴”等又是指什么? 张介宾提出“经络者,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者也。故其起始于此,而终于彼,莫不由经络而上下、左右、前后循行。”(《类经图翼·经络篇》) 明代学者张景岳进一步解释道:“阳明者,水谷之道也。阳明之脉起于鼻,旁络于目,贯颊入下齿,其气荣于四肢,内至五脏六府,外达肌肉毛发,故五脏六腑之中亦常以阳明名之。” “少阳者,阳中之少阳,相火之所居也。经云:‘一阳复来,先立于足’,此阳复之初起,其气渐大,故位于足之时,才露一线之明。” “太阴者,阴中之太阴,脾土之所居也。太阴者,三阴之尊称。” “少阴者,阴中之少阴,心肾之分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