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五窍什么意思?
《黄帝内经》中,将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归结为:“五脏化气”“六腑传化物”“经脉运行气血”;并将治疗原则归纳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平为期”。 这里所说的脏腑,并不是现在解剖学上的器官,而是上古先民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生命现象的代称。五脏,即肺心脾肾肝,其实质并不是单个的实体脏器,而是对心、肝、脾、肺、肾五个脏腑及其功能的概括。这种概括不仅来源于对人体内脏解剖的认识,而且也来源于对这些生理功能和病理反映的表现形式及治疗规律的观察与认识。
所谓金木水火土,只是五气的运动方式或状态的不同表现,并非指现实的五种实物。如《金匮真言论》说:“西方金色白而液汗,其气燥,今气有余是热也,热在腑为实,热在脏为虚。”这里的金是指肺属燥金,实热在中焦(胃),则见消化液的分泌亢进,表现为“液汗”过多。如果热在上焦(肺)或者下焦(膀胱),则可见咳嗽、少痰或尿频、尿痛等临床证候。 五行其实是在讲阴阳二气的五种运行路径,或者说是对阴阳二气不同运动形式的一种描述。
这种五行规律其实就是对五脏气化运动的概括。因为人体五脏之气,都是在阴阳交感、化生天地方物的过程中产生的,最终也是通过五脏而消亡殆尽。因此可以说,五行其实是形容五脏之气化生运行轨迹的一个比喻。这个运行轨迹,既包括了从虚到实的生成过程,同时也包括从实到虚的代谢过程,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保持这个循环往复的动态平衡,人才会处于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