昳怎么读五行?

齐艳琨齐艳琨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广韵》《集韵》并直切,音逸。《尔雅•释天》:“八月为九月,谓之中秋,言阴盛阳微,始有幽阴之气也。”注:“今人唯以为八月也。” 【又】《小尔雅•广言》:“中秋之月,月中之夕。” 【又】《周礼•春官宗伯》:“中霤曰司命之所属,掌鬼神之分。”注:“中霤者,屋中心。”疏:“于屋居中央,故云‘中霤’,亦名‘神主’、‘户主’。” 【又】《周礼·地官·大司徒》:“以祀与民同。”注:“四时祭所居之地。”疏:“地有四方上下,每方各有四隅,每隅各有中央。……天子诸侯九庙,二庙并一宫,四角各有一堂,谓之四闼;大夫七庙,两庙共一堂,四角各有一室,谓之四牖。” 【又】《礼记•檀弓下》:“君即位為之祝,如彼日焉。”注:“言其光明之意,犹日中天也。” 【又】《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明曦爽垲,若日月之入。”注:“曦,日也。”疏:“此经明字,与上文日月光辉映应,则此明是日光也。” 以上均引自《康熙字典》 由上可见,“昳”是一个表示太阳位置的名词。而五行的属性,来自于阴阳五行的理论体系建立之初,用来指代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天地之间土。也就是说,当时的人认为,东属于木,南属于火,西属于金,北属于水,中间属于土。其中,“土”既指地面上的土地,也指天空中的太阳。因此才有了《尚书•泰誓》的“士民吁咈咨,我民罔不祗。”及《易》的“坤厚载物,德合无疆。”等表述。

至于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在东汉之后才逐渐完备。在此之前的典籍里,对五行生克的记载颇为混乱。比如《国语•郑语》“辛卯,夫人将诞,行鬻币。”韦昭注:“卖币之事,非祭祀不用。今夫人诞,故行此类。”又《晋书�地理志》引皇甫谧《春秋序》曰:“申伯之子帝喾,其后世子孙分封於申,号曰申侯。嗣见周穆王,赐姓姜氏。…後十二世至夷王,姬姓申侯诛灭。”同时代的郭璞注《公羊传》“何言然也?”时引用《春秋》“齐侯之妃,营诸姑姜氏。”至少在战国末年,人们已经不以五行相生相克来推导事件的先后顺序了。 那么“昳”的五行究竟该怎么归类呢?我认为可能是土。理由如下:

1、《周礼》中记载的天子宗庙九室,每室中又有一堂,四堂周围又有四个室。整个建筑呈内外三层,中央最高的那层被命名为“中霤”,从字形上看,这个字和“土”很像,而且也是指地上那层房顶。

2、《周礼》中所说的四时祭祀,应该是土祭。因为四季最后一个月为末月,五行为土,此时正好是农作物收成祭祀的时候,所以叫做“尝谷”。《礼记》中所谓的“仲夏祭土”“季冬祭土”也证明此土为大地上的土壤。(如果此土是空中之太阳的话,四季末端为二月和十一月,显然不合适进行土地的收割)

3、《礼记》中的“月令”篇明确提出了每月的五行归属。正月“其日甲乙,其数八,其味酸,其色苍青。”二月“其日丙丁,其数七,其味苦,其色赤黄。”三月“其日戊己,其数六,其味甘,其色黄。”四月“其日庚辛,其数九,其味辛,其色白。”五月“其日壬癸,其数十,其味咸,其色黑。”六月“其日甲午,其数五,其味酸,其色苍青(还是甲午)。”七月“其日乙未,其数三,其味甘,其色黄。”八月“其日丙申,其数九,其味辛,色白。”九月“其日丁酉,其数七,其味苦,色赤黄。”十月“其日戊戌,其数五,其味酸,色苍青。”十一月“其日己亥,其数三,其味甘,色黄。”十二月“其日庚子,其数九,其味辛,颜色白。”月初月初尾日为土,而且是中央之土,也就是天上的太阳。

养薇锦养薇锦优质答主

1、“昳”字读音是[dié],形声;从日,乙声。本义是指太阳过午偏斜的意思,引申指中午。现在多用来形容女子美丽姣好。 2、五行相生相克是什么意思? 金克木、金生水。水克火土生。土生金。而火又生土。这就是一个循环。

3、我姓赵中间带个“昳”字,我想知道我的名字的五行是什么? 赵姓的五行属性为火;“昳”字的五行属性为火,所以你的姓氏和名字的五行属火的。

4、有什么软件可以测名字的五行吗? 有啊!网上就有很多这样的网站都可以自己进行测试的哦~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