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五行属于什么?
姓佩,单姓,五行为水 (1)姓氏来源: 春秋时期晋国有臣子魏绛,因功受封于怀邑(今河南武陟西南)。他的孙子伯石以祖父为氏。公元前573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诸侯联盟伐晋,盟主鲁成公与晋厉公在扈地(今河南荥阳东北)会面,鲁国大夫季孙行父、公孙挥、臧宣叔等随同前往。他们路过魏绛的封邑时,受到魏绛子弟的热烈欢迎。
为了答谢魏氏宗族,鲁国赠送给魏绛一车锦缎作为纪念。此事传至晋国国都绛,晋国群臣在施惠宫设宴招待季孙和公孙二人。酒兴正浓之时,晋厉公突然提出想要观赏一下鲁国赠送的那车锦缎,于是季孙解下车上的帷幕,让晋厉公用眼睛“欣赏”了一遍。
事后,季孙担心晋厉公会因此生怨,派人到晋国解释道,敝国无德,不敢劳驾天子巡视,所赐之物全部留在边境,等候御驾归来进献。不过,这车锦缎是专程送与您的,请允许我把它带回鲁国。晋厉公笑着回答说,季孙先生太客气了!本国王如果真想赏玩的话,难道还缺少美人吗?说完,命令左右取过锦缎,放到季孙面前。这件事史称“季孙之贾”或“季孙之聘”,季孙所派的使者则被称赞为“重币”。
战国后期,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后,魏氏一族渐渐成为世家贵族。秦灭魏国后,以其国为郡县,统一天下后,又建立郡守制,但“魏”作为姓氏依然保留。西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姬出身魏氏。元朔元年(前128年),汉武帝尊封自己的母亲为王太后,其外祖母家改姓“卫”,称为卫氏;同时追尊祖先悼灵王(魏悼侯)为悼灵王庙。由此开始,汉代宫廷诏书多称太后娘家为卫氏,而民间则沿用旧姓“魏”。
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汉光武帝下诏把太上皇后娘家更名后的新姓“卫”又改回原来名字“魏”。从此以后,“魏”字在史册中重现光彩。 (2)郡望: 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之后,魏氏族人多以大梁为郡望。
两汉之际,由于太后族姓已被更改为“卫”,故此,魏氏后人多自称“太原”郡。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其世居谯县的祖上曾被封为“高陵亭侯”,封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以北。所以曹魏时期,谯县出身的曹氏皇族被称为“高陵堂”。西晋初年,由于实行“封树昭穆,分土定立”的制度,即封皇帝远支亲王到先帝墓地所在之国,而将原封地分给近枝藩王,高陵县被划给宗室司马攸。这样,尽管曹操的封地被收回,但是魏氏后裔仍然保留了“高陵”这一郡望称号。东晋十六国时代,高陵属秦国管辖。前秦建元二十年(公元364年),皇甫谧去世,被谥号为“贞”。
北魏时,设立汾州,治所在蒲洲(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辖境约当今山西芮城、万荣、闻喜等地。汾州魏氏始祖,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弟弟吴王拓跋那的儿子拓跋平。因为拓跋平曾任并州刺史,封地在临汾(今山西省临汾市),所以后世子孙将其祖籍地命名为“河东郡”,用以标识魏氏的郡望。隋唐以后,历代史籍多认为魏氏的郡望是“河东”。宋朝学者王应麟在《姓氏考略》一书中说,魏晋以来,公卿贵戚之家大多自称“河东郡”。元代学者柳贯也认为,“河东魏氏”是魏氏最出名的分支。事实上,唐宋时期的魏氏后人确实多以“河东”为郡望。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唐监门旗杖官魏征墓志铭》中提到,唐代魏氏以“河东”为郡望。南宋郑樵著《通志·氏族略》亦载,魏氏“望出河东”。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郡望》,清代俞正燮《癸巳类稿·郡望堂号考证》皆载,魏氏望出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