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在五行中属什么?
木 《黄帝内经》中的五音、五味和五脏的配属,与《尚书·舜典》的五声、五事、五行相对应。 五音为宫、商、角、徽、羽,对应的是脾、肺、肝、心、肾; 五味为酸、苦、甘、辛、咸,对应的是肝、心、脾、肺、肾; 在这个关系中,有如下关系成立: 其中,五行与五音的关系最为重要。所以下文主要以二者为例进行分析。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医五行的本质是古代哲学中的五行学说(或称五行类比思维)。因此,要想正确理解五行,就必须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发展过程。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世纪之间,在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学术思潮,叫作“百家争鸣”,当时各种学派都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吸引民众。在这些不同的学说中,有一支是以墨子为首的,他们主张“尚同非异”,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同的,这种学说后来被人称为“墨家学说”。
到了战国中期,有一个名叫邹衍的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他把宇宙分为十个层次,并据此推演了万物的发展规律,这一理论很快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他提出的这套体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阴阳二气;二是五德终始论;三是天体运行论;四是历史变迁论;五是地理布局论。这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就是今天的“五行学说”。 那么,为什么“一”会演变成“五行”呢?原来当墨家的思想逐渐衰弱的时候,齐国出现了一个叫公孙尼子的学者,他把墨家的一些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观点——阴阳五行说。他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力量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这两种力互相斗争又相互依存,从而推动着事物的变化与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阴阳二元论”。 而邹衍把公孙尼子的这些观点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五行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