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德者得也,从彳(chì)从心。 《论语述而》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朱熹集注言: “德者,所得也;心之所得曰德。” “德与得古字相通,故德有得之义。” 《说文解字》云:“得心曰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即外在的获得别人恩惠叫得人德,内在的获得自身本有的道德才叫得道。
由此可知,古人认为德是一种内在的东西,一种内心得到的东西。 而这个心得过程就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也是人生修行的一个过程。 所以德又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个是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德行评价、赞誉,另一个是自己对于自我的反省和评判。
所以德的本质其实就是对一个人的衡量标准,一个真正具备道德的人首先要做到自我修养的提升,然后才能去影响身边的人乃至社会。 这个自我修为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修行的路,这个过程也可以叫做修炼自己的德行、道行或修为等。 比如我们经常说的道家思想,老子讲无为无不为,其实也是在说一种境界和状态,而这种状态的达到是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修炼的。 当然这种修道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但目的都是一样的,通过不断的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或者优秀的人。
另外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个典故: 齐桓公伐楚时路过宋国,宋君听说后便派使者前往问候。 齐桓公因为宋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一事而恼怒,竟想杀了使者。 管仲劝谏: 古时商纣暴虐无道,西方诸侯都归顺周文王。等到武王伐纣的时候,天下没有不服者。这说明德高于势。 如今您身为天下霸主,如果因私怨而伤害宋国使者的性命的话,那么就会失去天下的民心。
于是齐桓公终于放走了那位使者。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以德服人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德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代表着美德,还包含着儒家所倡导的君子之道以及道家所追求的至真至善之美。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不仅有着崇高的地位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