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字属于五行属什么?
“远”字的五行为土、水、火,三种五行皆有,取名字宜忌取决于使用时的具体组合情况以及音调平仄的变化。 《说文解字》解释“远”为:“辵(chuò)也。从辵元声。”徐锴系传曰:“行而渐远则谓之遠;止而视之不见谓之遠。今人言‘远去’則不曰‘遠行’矣。”
段玉裁注曰:“以步计,五十步爲一遠。謂之行而漸远者,當是‘行歩’二字誤合爲一字耳。後人不知,遂以遠爲行歩之意,非也。古文遠作逺,俗作遠,皆非古。” 《说文解字》解释“元”为:“头也。从一从兀。凡元之屬皆从元。王居切。”许慎认为,元与首同义。 元作为人的头部,其甲骨文字形像戴头盔的人头形状;金文的字形上部的“宀”和“冖”像是帽子,中间一横既是表示头顶的帽檐也是表头发,下面的一短竖既表头发又表冠笄(jī),下部“口”是形容一个人的头大。所以,元最初有头的大小的意思。因为头是最初人体发育形成的部位,故又有开始的意思,引申泛指一切事物的本原或根源——这种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 “元”与“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汉字,但都有深远之义,是因为两者都有“源”的含义——“元”的意思是初始之源,“源”的意思是水流的源头;“远”的意思是行走的距离逐渐拉长,而距离越远,看起来的样子就越小,就像水的源头一样看不清楚。 所以,“远”(yuan)由“元”(yuan)+“隹”(zhui)组成,“元”表源头,“隹”表鸟,“远”即像鸟儿一样飞得很远的鸟儿,后来就逐渐演化为飞鸟的象形。 “远”在古代的字形演变中,既有“辶”旁也有“走”旁,这是因为“辶”“走”均表行进中的动作,“辶”表快速行动,如“进”“退”;而“走”表较慢的行走,较“辶”稳定安全一些,如“趋”“赴”。 在古人眼中,所有能走得开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远”——可以理解为“很远很远处”,比如孔子周游列国时,曾感慨地说过一句“道不行兮乘桴浮于海”——即使乘坐木筏到了海里还是不能算达至远方,只能算是离开故土罢了。 再如《庄子·秋水》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故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舜之养孝也,孝其所自至也;武之袭汤也,乘其时而不俟乎待也。”北海若所讲的三类不可以语于人,都是因其见识狭隘,无法理解自己所不能理解的事物,因此才称其为“不可以语”而非不可以交往、沟通。 这说明远古时期的“远”是可以表距离的,也就是说这里的“远”指的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怀。 那么究竟“远”字在何时被赋予了五行的含义呢?据现有资料来看应该是东汉时期的事情。 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对“远”的解释引自西周金文,对“元”的解释引自战国文字,这些文字的年代普遍要早于春秋战国时期,且“远”的古字形中没有出现“土”和“山”。这说明许慎所说的“远”的五行为土、水的观点应该是不正确的。 但是,当“远”的形体简化成左右结构的结构后,左半部分的“元”却有了“土、土”二意,于是人们便将“元”作为“土”来解,这就导致了今天许多字典将“远”五行为土、山的错误结论。其实,远真正代表的五行是水和火,这两种五行元素才是使事物产生变化的根本动因和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