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五行属什么?

牧紫颖牧紫颖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原本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还有两种说法为:水、火、木、金、土;水、木、火、土、金)。 《说文解字》中说:“五,阴阳之和也”。“行,道也”。 “五行”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之中: 我丕显文王,畏天作威,畏天不敢不庙塞民愤,敢弗尊。予小子穆不敢息,夙夜惕,惧不安,唯天道临照在右。 在天之道,寒暑时序,一阴一阳;在地之法,水火金木土,一柔一刚。此二者相摩相荡,从而化生万物。故曰:“天道有常,地义无常。” 其刑有五,其政有五,其意有五,其数有五。

所谓“五行”,并非五个实物,而是对天地万物相生相克、相互影响的五种关系、五种现象。如春天与冬天是相反的,但是冬天过后就是春天——这就是“行而不相悖”的意思了。 那么这种思想是如何进入诗歌写作之中的呢?

1.首先,要清楚诗歌的五言七言等格式是怎么来的 这个问题可以参见刘勰所著《文心雕龙》中的《章表》和《奏启》两章。其中谈到了汉代时期的一些文体中已经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的诗体存在。这些诗体的产生,一方面是当时朝廷文书奏议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文学创作的发展所致,所以有了大量的类似骈文的奏折、奏疏出现于当时的文人手中。而其中的句子,渐渐就简化成了字数相等、音节相同的五言或七言形式。 五言的形成大致如此,七言的形成大致也是如此,只不过将五言的两句合并成为一句罢了。至于为什么是五言不是六言更不是四言,那就跟汉隶发展到汉末的简体隶书有很大关系了。

2.其次,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五言的产生与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确立有着密切的联系 刘勰认为“赋颂歌咏,皆文之典章”,也就是说这四者的地位是一样的,都是具有典制性质的文类。然而到了曹魏时代,出现了“曹公以相国据河北之地,呼文为书,此时则歌诗兼序为之”。 这里所说的“建安文学”是一个时代的名字,这个年代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曹操父子及其幕僚集团,还有“三曹七子”等人。由于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大都没有官职,所以他们的作品大多都被称为“乐府诗”,或者说是拟乐府之作。

《古诗十九首》中有这样一首: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雪漫漫。路远莫致倚,相思泪潸然。 这是一首游仙诗,虽然作者是谁已经不可考,但是却代表了东汉末年下层文人对于世事的态度以及人生选择的一种思考。这种思考与现实社会的动荡联系了起来: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竟谁归?……人生若尘露,天道复循环。 这两首诗,都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写人生的短暂与命运的无常,这就把个人遭遇与社会动乱紧密联系起来,并进一步引发出对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考。而这些内容恰恰是现实主义的题材。

3.最后,结合上面两点来看看五行的意义 前面提到了,五言诗的创作受到了现实主义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直接导致了后来唐代古近体诗的出现与发展。而唐代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巅峰期之一,这就不禁让人想看看那个时代的人们眼中“五行”究竟有什么作用了… 比如下面这首王维的《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四首诗,每一首都描写了一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 有鸡鸣狗吠之声,有孩童嬉戏之状,也有老人垂钓之乐——这是“木”“金”“水”“火” 四时之景各有不同,但都与人的活动相关联,而这恰好对应着诗歌的“五行”属性。 而杜甫的《春夜喜雨》则是对应“水”的属性的: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杜诗的一号代表作,同时也是他晚年最得意的作品之一!这首诗用了一个“润”字来形容春雨,而这个字恰好与“水”相对应;而全篇的景物描写也都围绕这个“润”字来展开——这也是五行中的“水生木”的体现。 “五行”之说在古代诗歌里并不是随意而用,它是有一定规律的。

优质答主

五行,指金 木 水 火 土。 五音,属于中医理论范畴;而诗词歌赋属于文艺学学科,两者没有交集之处(当然,有交叉重叠)。因此题主的这个问题似乎有点问题——从逻辑上看的话应该是「某字属某某」这样问才比较合适吧? 所以这里应该把《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和文学上的阴阳五行分开来谈才是正确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