沚五行属什么?

路兴林路兴林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文》“沚,小渚也”,从水口,即指水面的小洲或水中的沙洲(小岛)。 古代汉语中,沚和坻(chí)经常连用,一般表示水中的陆地。如《诗经·邶风·谷风》有 “谁谓荼苦? 其甘如荠; 宴尔新昏, 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 湜湜其沚”;《楚辞·九歌·湘君》中有 ”搴芙蓉兮江渚, 采薜荔兮水中”、“登白薠兮骋望, 与佳期兮夕张”; 而《汉书·地理志下》则记载了 “陈, 夏之裔禹后, 舜封虞夏之际”的故事:“东有平湖, 西有长岭, 南临睢河, 北靠沂海, 有城廓之固, 陂池之利。”“东平郁林青木郡有涔阳、澧中, 有云梦大泽在湖边, 云梦者, 洲泽所在也。”

由此可推知沚和坻应该都指的是水草丛生的水域边沿之地,而并非江河之间的小洲(岛屿)。所以沚的本义是水中小陆洲,而非今日之河流中的沙砾沉积物。因此“沚”字应该读[ʃǐ]而不是[ㄓˇ],因为它的读音已经接近于它今天的常用义——沙洲的意思了。 另外关于古文字中的“沚”字,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演变过程:

1)西周金文中一般作“沚”,如: 2)西周末至春秋时期,一些“沚”字的金文又演变为“沚”如: (左图)“沚”的字形上部与右图的“沚”基本一致,只是右图中下部的一弯水笔势略伸长且变窄成了直线;而下部的四点底被简化成两点。这一变化很值得玩味!)

3)到了战国时期,一些战国文字的“沚”字的上部又逐渐演化回“口”字形,如: 但大部分战国文字中仍然继承了右图的两个变化之一,或是继续将“沚”的上部写成“”。

4)秦小篆延续了这两个发展变化的其中一种写法,一是将“沚”的上部恢复为“囗”,二是将原先的两点简化为一横;另一部分人则同时保留了两种书写习惯,比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沚”字就同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形态。但统一文字时,秦朝官方文字统一采用了第二种写法,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见的篆书的形态——“沚”。

5)隶书承袭了秦篆的“沚”,只不过为了书写方便,将“沚”中间一竖的中截一分为二,变成了一个“人”字;行书继承了隶书的形态,楷书则进一步简化,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简体“沚”。

6)而在《康熙字典》等现代古籍中还保存有部分古人使用繁体“沚”来作为正体的用法。

优质答主

“沚”是水名,指河流中的小块陆地(现在称沙洲)——“沚者,沙之所止,积而成洲者也。”——《释名·释丘》; “沚”是一种水边的灌木——《尔雅·释木·杨》郭璞注疏中说这种树长在水边,叶茂盛,可以食用; 另还有一种“沚”,是古人对某些土堆的称呼——“渚者,水涯之隅,水边平地,故曰渚、沚也。”——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渚”“沚”一词的解释; 其实还有一个说法更靠谱些,那就是“沚”就是“坻”和“沚”两个字合成的——《广韵》里认为“坻”是“水中小岛”“沚”即小岛旁的小墩子……这样解释也挺有道理的吧! 所以你看,这些字的意思都或多或少与水的有关呢!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