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的五行属什么?
“泽”在现代汉语中是名词,但在古代汉语中还可以当动词用(当然也有名词用法)。 先看看古汉语中的“泽”怎么使用吧! 在《左传·隐公三年》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郑伯使宛来归仲叔狄焉。叔狄,桓公仲弟,初封于宛城,故称仲叔。 子攸问於申繻曰:「何谓‘五教’?」对曰:「上善也;亲亲,仁也;敬大臣,而考事业,亦仁也;劝谏诤,又不能保其身,近於义;惠恶及恶人,近於道;其馀安百姓而治四方,近於德。(《左传·隐公元年》) “以亲九族”与“五教”都是西周时期的内容或思想,从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出,所谓“五教”应该是一个动词性的词组(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教诲”之意) 而《国语·晋语四》则有这样的内容—— 叔向谓叔鱼曰:「子为政,卒刚必折;疾强暴,如猛虎噬仁;弱民不服,如秋潦弃谷。若欲毁俊,桀、纣是施;若欲灭智,虞、夏则亡。」叔鱼曰:「吾敢不勉。」(《国语·晋语四》) 从这里看,“五教”又是一个动词性组合了——“以训导民众之五种道德仁义……”
所以,我认为“泽”在古代汉语中有两种含义—— 一是动词的意思,即“教诲”——这是从上面两段话得出的结论。 二是名词意思,这个也很好理解,古代汉语中“教”经常与“化”通假,表示改变、影响的意思,比如我们熟悉的“教化”一词就是如此—— 那么为什么会有两个不同的含义呢? 这个好解释呀~~ 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思想越来越活跃,为了适应这种环境以及当时学术下移的情况,许多词汇的含义都开始发生变化。
比如说“刑”字,本来是指刑罚的意思,后来渐渐有了法律和制度的意思~ 比如说“礼”字,本来是表示一种仪式或者礼节,后来渐渐有了制度、规范等意义…… 再比如说“道”字,最开始就是道路的意思,但是后来慢慢引申出了很多含义,比如规律、法则、方法等等… 所以,像“教”“化”这样的字眼儿也就发生了类似的变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