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的五行属什么?
《说文》中关于“三”的解释为:一、二为基本数词,三者则数之可尽者,故谓之“三”;两两配合则为“贰”(如二×二=四),再相乘则得“十二”,因此“贰”又有“再”的意思了。而“十二”与一、二、三构成了一个自然数序列,所以“十二”又引申出“完备”的意思来——因为“三”是完备的数字啊! 那么“叁”“参”“骖”等字都是把“三”当作“完备”来使用的。
“叁”表示三重之意,“参”通“三”,“参”有参与、对照验证之意——“叁伍以谋”就是“按照三与五的关系进行谋划”。至于“骖”则是三马驾车,中间的两匹马为服马,边上的则为骖马。这种驾车方式被称为“骖乘”,即坐在右边的乘客称为“骖乘”——现在常指陪坐在车右座的人。当然还有“骖儒”一词,指的是游历四方、宣扬儒家思想的学者。 “参”这个字形很有意思:下面是个“人”,上面是个手形符号,代表一只手扶着一个人的肩膀站在一起。本义应该是指三个人并肩站立的样子吧?后来才引申出了比较抽象的“参与”和“参照检验”意思来吧?
其实对于“三”来说,其含义是很丰富的。比如我们常用的量词“组”就是由“三”而来呢,因为“组”本来是丝织品的一种计量单位,一匹丝绸的长度约为180-240尺之间不等,古代一尺约为现在的23cm左右,则一匹大约为45m左右的丝织品,由于丝较细且需要人工穿结成线才能织成布,所以通常一根单丝只能制成一张帛,两根单丝才可以编织成一缕纱,所以一般一组就指两根纱或两根单丝所组成的丝织品单位。后来人们便取“三组”这一丝织品单位的最大值来进行计量,于是形成了“组”这个量词,再后来也用来计量其他事物了…… 其实在甲骨文中就有类似“组”的字符出现,不过那个是用来描述鱼网中的丝线的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渔网中第三层的那一排丝线”,可见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已经掌握了渔网的制作方法了啊……“三”还真是一个有意思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