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五行属什么?
文 属于金、水 文,是“纹身”的简称;本义指花纹和纹理(形声,从文在宀之下,凡文在室之属皆从文)。 在现代汉语中,“文章”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文章”,是指一切文字作品;狭义的“文章”特指抒情类文学作品。 《说文解字》解释道:“文章,文采明乎见也。”段玉裁注曰:“今按《书·禹贡》‘青苍白文章’,《诗·鄘风》‘君子如辉,公侯千章’,言光采鲜明异著而可见也……后转为篇章之意,又转有纹彩之意。”可知,古人在使用“文章”一词时,其含义是“文采”“纹理色彩”的“文”及“成体系的条理”的“章”(详见下文)。这个意义上的“文章”,就是所谓的“文身”了!
在甲骨文中,“文”字的形状像一个人披着一件长袍。那么它有什么象征意义呢?据郭沫若考证,此“人形”代表“文”字的本义即人,表示“披帛为衣之人,即为巫觋矣”[1]。古代人认为,人的身体可以沟通天地人间,所以人们往往以身体做某种装饰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精神超脱。 商代已有用不同颜色颜料在身上绘出各种图案的文身习俗。甲骨卜辞中有关于王宾(先王祭祀时的陪祭者)和贵族臣民身上被刺花作为祭祀条件的记载:“辛巳卜,争,贞王宾大乙丁亥又(又读作重,意思是再一次)于上甲十又二祀,不(通布)文。”[2](P.3594-3595) “戊子卜,争,贞令多子父文。”[2](P.3604)“庚寅卜,争,贞小臣祖丁三族五夫文。”[2](P.3887)[3]
到了西周时期,这种风俗仍然流行不衰。目前考古发掘出土大量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其中有不少铭文记录了文身的史实。著名的有: 陕西岐山京当乡凤雏村西周早期建筑基址M1中出土了一件青铜簋盖,内有铜戈一、贝四枚。该器口沿下铸有3行22字铭文:“唯王四月,辰在甲申,王初宅酆宫,即位,立君,惟文姜师氏受簋。”[4] 陕西扶风中牟县西周晚期晋国大夫师服墓中出土的一件鼎也有类似记载: “唯二月既死霸壬午,王命召伯虎、仲田宗、叔燕宗、晋侯南父伐东虢、郐。晋侯南父入其舟于济。”[5]
这些文献记载,清楚地表明了在西周的封建礼制下仍有文身这一现象存在的事实。 西汉刘安所撰《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羿死于桃棓。”高诱注道: "《汉旧仪》曰: ‘桃杖,夏后氏之罪人也,名蔡,以为棓,以击纣,故其后世以击踣为棓。’" [6](P.491)
清代学者毕沅引《汉志•礼乐志》曰:“‘蔡,冬官匠师也,以斧杀尧妻女皇’。则羿死于冬官匠人之蔡,非夏后之时矣......以蔡为木棒之误耳,然则谓舜时尧妻女英作蔡舞亦谬矣。”[7]所谓“以文身断吉凶,盖犹虎文”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文身”一词在古代具有两重含义:一是用来泛指所有文饰性的图形,二是专指人体上的纹饰。而在今天,“文身”已演变为纹身技术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