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五行属什么?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作用,是我国先民从对自然界认识的结果中概括出来的哲学范畴。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朴素唯物的宇宙生成论和万物分类系统。它以五行相生相克为基础,认为万事万物根据其不同的性质可分为五类,即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同类事物间相互联系;相反的事物间互相斗争;相互争斗则生疾病;相生相胜则导致事物的发展与变化。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五行学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被广泛运用于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但是,这种朴素的系统思维在运用过程中出现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以致产生了种种错误思想和观点,给中医学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需要进行认真鉴别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克服或解决。例如将“五脏”分别比作五行的概念就产生了不少矛盾和问题[1]-[]],所以人们又提出了“心属火”“肾属水"等更为具体的概念来进行补充和完善这一学说,为中医临床提供了比较全面准确的信息来源,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由于这些具体概念往往缺乏严谨的科学基础而变得较为随意,从而又容易产生新的问题和误解,故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地位 中医学把五行视为构成世界基本要素之一,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变化以及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又说:“肝在心,肺在筋,脾在肌,肾在骨……。”这说明了人体与大自然是密切相关的整体统一体。同时指出:“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冒之,故成炎上”;“金藏精,得水柔,方成坚毅之质”……说明五行不仅指五种物质属性而且还包含了它们之间所具有的五种运动变化形式。五行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贯穿于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不应局限于某一领域或是只着眼于某一方面。 二、五行之间的辩证关系 “五行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则是木克士、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的过程[2]-[]].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系统。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同一种病证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所表现出的症状并不完全相同甚至有时差别很大;而同一患者患同样疾病时可能表现出多种不同症候群(如咳嗽气喘兼有胸闷、胸痛);即使是同一个患者在同一时间发生两种以上病变时也常常伴有不同的兼证(如感冒并发肺炎)等等。这些情况都表明了中医临床中所涉及的病机是相当复杂的而非单一因素所致。
三、五行之间的关系是否绝对? 首先应当明确五行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它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比如当我们在北方时,看到的天空中只有太阳和月亮,而在南方则不仅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山川湖泊;当我们来到海边看日出时会发现海天相接处有一条长长的白线这就是海平线;如果我们站在山顶俯瞰群山就会发现远处山峦连绵不绝,近处却是孤峰矗立….这些都是由于地理环境差异造成的不同景象。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的存在与发展都有赖于其它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如果我们把时空概念扩大到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群来看的话这个问题就会变得更清晰明了----五行并不是静止不动的一团灰烬而是一盘生生不息的棋局!正如围棋高手们所追求的那样,每一手下法都要尽量做到“活”且“紧”,否则便不能取胜;反之若一味求稳不进行灵活变通则必败无疑!要想取得胜利就需要不断地调整策略和方法来适应周围不断变化的局势才行啊[3]-[]];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赢得胜利! 四、五行学说在中药中的应用 以五行说为基础确立的药物性能分类方法称为“五气论”。
五气分属木火土金水五行,依此类推可将气味归为五味;按五味又可进一步归纳为辛甘酸苦咸等五种药性特征;再根据四气可判断药物温凉寒热之性;最后结合升降浮沉将其分为上行、下行、平行三类作用特点来指导临床用药选药。 五、总结 由此可见五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下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只有在客观条件下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个古老而又先进的科学思想。总之,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它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并且合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就能够使祖国传统医学更加完善繁荣起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