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五行属什么?
五行中的“木”所表达的基本涵义是具有生长、条达、舒畅、升发的功用和性质的事物或者现象,如东方、春季、风等等,中医理论将人体与自然界相通的脏腑命名为肝,同样赋予其木的特性,主升发、调达疏泄,其华在爪,其声在呼,其臭在臊,肝开窍于目,其经络约束人的筋膜,主司人的运动,五气中的臊气损伤的是肝气,肝在液为泪。《黄帝内经》指出:“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并于肝也,此家人之能遗溺、转摇、屈伸也。液者,所以濡筋骨而利机关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不利,筋不荣则伤,发为白发、掉(摇、曳)筋,其病转筋,其液汗;上溢于口为涎,其病内舍于肝,其气下溢,循髀而伏行,入毛中、合阴器抵少腹而下,下络大腿内。”
古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发现自然界存在着五种不同的基本物质,即木、火、土、金、水。它们各有不同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总结,是水、火、木、金、土的自然运动形式和内在规律。后来人们根据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的特性,将其抽象成为五种不相溶的物质(五行)。
在这些特性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又认识到在五行中存在着一种生克关系。具体说即是,有一种元素的特性可以促进另一种元素的运动变化(相生),或者可以约束、抑制另一种元素运动变化的能力(相克),这就把静态的五行学说在时间上流动了起来。在木火土金水的无穷反复的相生相克过程中,古人认识了万物的生生不灭的运动变化规律,同时把运动变化中所产生的不平衡的现象,也归咎于相生相克的对比力量的失衡。
中医“五行学说”的起源,最早记载于《尚书·洪范》篇内,详细阐释于《黄帝内经》书中。把人体内部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分属于五脏的形体、官窍及情志等,分别与自然界五气相合,把人体外的环境和内在的五脏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来研究人体病理和生理活动变化的规律及其与自然界“五行”的关系。这个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
“五行”理论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哲学,在世界各民族早期发展史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一些具体的实物形态作为宇宙本原的思考,像西方的所谓“四元素”说等。中国古代的“五行”理论也不例外。但是随着这个理论的发展,五行逐步转变成一种思维模式,或者说是一种观念。因此,当我们把它看作是一种本原论的时候,它已经很不成熟了。它的某些具体内容,有些在世界各大古文化中都曾经有过,但那种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从而构成一种较为独特的解释体系的观念形态,在国外大概是很少见的。
“五行”理论的萌芽,在原始社会中就已经产生了。从出土的大汶口文化看,在一件陶器上曾经发现过“木石金”三个“五行”文字的雏形。商周时代,有关金、木、水、火的记载逐渐增多。例如商代的青铜器铭文中,已经有了“金”,又有“木、火、水”等刻辞;在周代的典籍《诗经》和铜器铭文中,已经有了“金、木、火、水”;《国语》中更多有关于“金、木、水、火、土”的论述,而且与天文、历数、气象等方面有关。这时候,“五行”虽然还很不成熟,但已经与原始的巫术思想联系在一起了。
作为哲学的“五行”理论,大概在战国时代才正式形成。这时候,各家对“五行”的论述,往往各有所侧重。《尚书·洪范》篇中提出了“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并指出“(金、木、水、火、土)此五者,实天之撰也。元素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