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公历还是农历的?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普遍应用于中医学、丹道学、命相学、占卜甚至是中医针灸里。它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从而构成了万物千态。这种观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五行到底是什么呢?
1.“行”是什么。 “行”在这里指事物运行的状态或路径。五行分别代表物体的五种状态或者路径。例如,在《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有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里的“行”就指的是四季交替所形成的轨迹。又如《论语·子罕》中孔子所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的“行”,是指前进的道路或方向。
2.五行是什么。 上文中谈到“行”指的是事物的运动状态或者路径,那么五行就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或者说形态)和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因此可以说五行就是五种具有不同形态和性质的物质;也可以说,物质都具备五行中的一种或几种。
3.五行的相生相克。
a.相生。 相生就是指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的关系。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与我生的关系。比如,在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和水,因此我们说太阳“生”育了植物,水分“生”育了植物。而在人体五脏之中,肾精生髓,充养脑髓,进而促进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进而滋养着其他的脏腑。
b.相克。 相克就是指相互削弱、彼此克制的作用。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与我克的联系。比如,草木丛生,便会遮挡日光,故曰“木多金缺”;火热旺盛,则会灼伤津液,故有“火炎土焦”的说法。在人体之内,肺虚则金弱,脾虚则土虚,此时外界的水汽可以进一步影响肺部的功能活动和饮食的消化吸收。
五 行属于古代的科学,我们通常叫做术数,也就是可以用观测的逻辑来验证的学问,在古代,人们是没有现在这么先进和准确的测量仪器的,比如天文望远镜和电子 电脑的。他们是以观察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变化为计算准则,因为一切能被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光线进入眼底映在神经中产生的图像。所以如果没有光线的话就一 定看不见东西,所以我们可以说光线是人和客观世界产生联系的纽带。中国古代叫气,也叫阴阳。
他们发现太阳的出和落是一个规律性的变化,比如今天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明天还是那样。一年里每天太阳高度的变化也是规律性的,比如夏天的太阳比冬天的的太阳高。再比如太阳从今天升起到明天升起的角度不一样,周而复始三百六十五天后太阳东升西落的角度又复于这一天的太阳角度。所以他们规定三百六十五天就是一年。他们把这个度数分为十二份,称为十二月,以纪太阳的位行,我们俗称的行就是运行变化的意思。
因为太阳东升西落的周期是规律性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东和西这两个字来纪太阳的位行,实际上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传的变化规律。人们把太阳东升(初光)定为子,西落定为午,子午是东西的极位。那么子午南北呢?这个也是和光线有关系的。光线照射在北方的地面比照射在南方的地面散,这说明北方距离阳光的来源近,南面远,所以古人认为太阳是从北面照射来的。同时他们发现夏天时落日的位置比冬天时落日的位置偏南,但是比第二天落日的位置偏北。再进一步他们发现这个变化不是连续的,比如今天太阳落比明天的落点偏南20度,明天的落点又比后天的落点偏南20度,这样我们就能知道偏南落日的规律了,也就是说夏天过去了。人们就用这个规律把夏天分为六份定为六月,冬天也是这样。实际上古代的月和朔望月(满一个月圆为一月,我们俗称阴历的月) 是有差别的。那么古代的一年就不是今天的十三个月,我们今天农历的一个月比实际的朔望月要短,有二十九天也有三十天,有的年还有十三个月。古人也发现了一 年的冷暖不同,冷暖是由阳光照在地面的集中程度所决定的,同时人们又发现冷热的程度也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古人就用这个变化的规律定为节气。后来人们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也发明了度量空间和时间的工具。这样根据时间的准确性又把一年定为十二个月。
古人定十二月是根据太阳(东升西落变化规律)的规律来确定的,古代的一月相当于现代的三十天,十二乘三十等于三百六十天实际上这个度数为一回归 年,实际上回归年要超过三百六十五天,这个差别的日子为五天,也就是一个节气的长度,这个五天为一个间歇期,这就是古代的四时八节的来源。古人发现这个间 歇期实际上也是一个过渡期,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二月为一季,六月为一时。而八节则是两两为列,比如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就是两个极端的节气。古人把这个叫做极位。子时为阳极初开的时候,午时为阴极初开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