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在五行中算什么?
古代将食物分为谷、果、蔬、草(药)四大类,其中没有“肉”一类,所以讨论“肉”的属性就变得非常有趣了。 东汉时期的王充在《论衡》中提到:“夫鱼鳖虾蟹,其体形如支派别,而味偏于酸,水族也;牛羊豕鼠,虽形体大小不同,而口味纯在甘香,火畜也。故曰,形湿味酸属水,形燥味鹹属火。”
这里将动物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像鱼类这样的“水畜”,另一类是像猪肉这样的“火畜”。 王充认为,水畜(鱼虾等)的味道偏向酸味,火畜(猪牛羊肉等)味道偏向咸味。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他还特别强调,肉是烤熟之后才好吃的! 所以他得出结论说,应该用火烤熟肉再吃,这样才不会中毒。 如果按王充的说法来区分食物属性的话……
蔬菜大都偏寒(凉性),水果大都偏温。
鱼鳖虾蟹属水,牛羊豕鼠属火。
米饭面饼属土,蔬菜属木。
肉类属金。
这样一划分,食物的五行属性立马就变得清晰起来了。 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人体有消化酶和胃酸两种物质,其中胃液中的盐酸具有杀菌作用,可以杀死外来细菌。
但是,胃液的杀菌效果有限——能进入肠胃道的细菌大多数都是经过漫长进化后,被人类选择出来的条件致病菌,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并不会大量繁殖而导致人患病。 但是,人体消化酶的种类很多,功能各异,其中有一种酶能够分解蛋白质,这种酶只要接触到含有氨基酸的物质就会发挥作用。只要有少量食物蛋白进入人体,就有可能遭到这种酶的攻击,导致腹泻等疾病发生。
19世纪法国医生尼科尔发现,消化不良患者食用鸡蛋后会腹泻,而食用鸡肉却不会产生不良反应,于是他认为,鸡蛋中含有难以消化的营养成分,刺激了胃肠粘膜,导致了腹泻。后来人们才知道,尼科尔误判了原因,导致腹泻的不是难消化的蛋白质,而是胰脏产生的脂肪酶。 但是,胰脏产生的脂肪酶为什么会在消化道里表现出强烈的反应呢? 这恐怕得归因于人类进化的历程了。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主要以猎杀野生动物为生,经常吃到未经高温加热的生肉。而在胃肠道内寄生着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就有不少细菌属于条件致病菌,这些细菌平时并不致病,但是当胃肠道内的菌群发生紊乱时,就有可能引起胃肠道疾病。
为了适应经常生食鱼肉的情况,人类进化出了能够抵抗大部分细菌的免疫系统,同时,胃肠道里面的微生物也被迫进化以适应人类环境,那些不能抵抗胃酸和消化酶的细菌逐渐被淘汰,而那些能够抵抗胃酸和消化酶的细菌成为了主要成员,形成了我们现在的胃肠道菌群。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的消化系统对生肉的耐受能力真的是靠进化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