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铭属什么?
“五行”,最早出自于庄子的《庄子·秋水》。书中,庄子与惠子在河边辩论“水滴石穿”的道理时,庄子借用“水火相恶”、“ 金木相弃”、“水土相生”、“ 阴阳相摩”、“ 日月相悬”来解释“坚如磐石”“ 动如灵猴”“ 静若止水”“ 声如洪钟”“ 不温不火”“ 内急外缓”等词语所表达的现象和道理——这就是最早的“五行”说法了。
随后,战国末年,在列国争雄的动荡时期,儒生们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统治,制造了“五行相生相克”说。他们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这五种元素相互滋生,互相制约,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状态中。这种学说对当时及以后的封建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金、木、水、火、土,并非我们今天所用的“金属”、“树木”、“水”、“火”、“泥土”的意思。在今天化学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著作中所论及的金、木、水、火、土,都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