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前程中有结局吗?
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和戏剧家,他的代表作有《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和《雾都孤儿》。狄更斯的作品大多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批判了上层社会的奢侈糜烂与社会底层的贫穷困苦。狄更斯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是孤儿、穷孩子,以小人物作为主要描述对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除此之外,他笔下的主人公也总能在悲惨逆境里通过自己的坚强意志和善良本性最终走向人生胜利,这种“善恶有报”的结局,总是能给读者以美好的展望和生活的信心。《远大前程》也不例外。
《远大前程》的主人公是孤儿皮普,在儿童时代被培养成绅士,青年时代来到伦敦,希望成就远大前程。经过生活的沧桑和坎坷,皮普由纨绔子弟变成了一个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人,并最终获得了幸福的人生。通过皮普的人生经历,狄更斯表达了人生的理想需要通过自己努力奋斗去实现,以及理想实现后需要回报社会和他人的思想。这样的结局,既是“善恶有报”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狄更斯作品一贯“大团圆”结局的延续。
但在当时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在残酷掠夺和压迫工人农民的基础上,快速积累,而资本所有者尽情地挥霍着,过着极度奢侈糜烂的生活。这种社会现实说明资本社会是善不欺人、善不得人的。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也描绘了这样一个时代,虽然主人公皮普最终“人财两得,远大前程”,但是他的姐姐、好友乔吉亚、囚徒密格韦琪等都是人生坎坷,甚至最后含恨离世。因此,皮普最终的美满结局是建立在众多“小人物”悲惨人生基础上的。
由此可见,狄更斯虽有“人道主义”情怀,渴望美好的社会生活,但他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虚伪性和残酷性,因而他笔下的理想人物——英雄和主人公大多以“大团圆”结局收场,而社会上普通大众则被排斥在圆满结局外。
而一百五十年后澳大利亚作家戴斯蒙德·埃利奥特改写的皮普的故事《不再远大》则是根据后工业社会现实创作的现代小说,对《远大前程》中的结局做了批判性的否定。
《不再远大》开篇就交代了《远大前程》中主要人物的最后结局:皮普和艾斯黛拉结婚了,乔吉亚失去了自己的爱人哈维巴姆,米格韦奇最后无疾而终。这样的安排将读者带入新的故事中。当皮普发现自己和艾斯黛拉无法相爱时,生活陷入一片迷茫,而乔吉亚和哈维巴姆再次相遇……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后工业时代的作品在创作中更注重“去中心化”、“去精英化”的倾向,因此戴斯蒙德·埃利奥特在作品中淡化了主人公皮普的故事,而着力去表现皮普的朋友乔吉亚的坎坷人生和人生中最后的圆满。《不再远大》中乔吉亚这个“小人物”从默默无闻、艰难生存到最后找到真爱,并且敢于去爱,她的性格更加接近真实的后工业社会中的“普通人”。乔吉亚、哈维巴姆最后的团聚,是符合大众渴望平等生活,追求情感圆满的社会需求。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主宰自己命运的英雄。
在《不再远大》中,皮普成了一个自命不凡、空想远大、不珍惜亲情、爱情,且生活不能自立,完全依赖他人的“混小子”。 皮普和艾斯黛拉爱而不能。他们两个的婚姻是皮普财富的结束,也宣告了皮普远大前程的彻底破灭。皮普的结局完全是“善恶有报”的结局,他的现实结局与他在《远大前程》中完全相反。这样的描述,与资本主义发展到后工业社会,资本对社会的完全控制的真实境况是一致的,也表现出作家对资本社会的尖锐批判态度。这种“大团难圆”的结局,反映出后工业社会“小人物”命运更加多舛,甚至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也说明了人们向往“大团圆满”的社会理想更难出现,甚至不可能。因此,《不再远大》的结局不是传统“大团大圆”的典型故事结局,而是现代主义作品“大团难圆”的结局。
通过两个作品结局的分析,我们可看出作品的结局不仅是作家艺术创作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现实的具体体现,是社会、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