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雷属什么?
“五雷”这个概念是《道书》里提到过的,指的是五方之雷(东南西北中),但这里提到的东西跟现代的五行理论完全不是一回事。 现代理论的五行起源于《尚书·洪范九畴》中的五事、五刑,也就是五种德行和五种刑罚,这五种德行用现在的话翻译过来就是公正,勇敢,仁爱,诚信,知礼——当然,这些内容都是君子的德行,相当于儒家提倡的东西;而五种刑罚其实就是五种罪状,比如“僭恒”就是“妄自尊大”的意思。
后来战国中期,齐国有个大夫叫邹衍,他创立了“五行相胜说”——也就是以后汉代流行的“五德终始说”,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可以用五行来表示并且相互制约。于是“五行的位置”就成了“金木水火土”。 再然后,汉代有个学者叫司马迁。他对“五行”的定义是“指草木荣枯,盛衰之所由。”也就是说,五行其实就是四季的更替,春天发芽,夏天茂盛,秋天凋零,冬天枯萎——这里的“四季”其实指的是“五行”在一年之内相对固定的位置——“春”就是东方,“夏”就是南方,“秋”就是西方,“冬”就是北方。
再然后,魏晋南北朝的道教开始用“五行”来指代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并认为天地之间有五气,东方木气,南方火气,西方金气,北方水气,中央土气。 五方配合四季,所以“五行”其实还是代表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 上面这些都是传统的“五行”概念。
最后,明末清初,有人在传统五行的基础上结合《易》理,提出了一种新的体系,就是“纳音五行”或者叫“甲子五行”。这种五行以干支记年,以五音算辰,每岁都有其特行的“地支五行”和对应的“天干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