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性五行是什么?
“金、木、水、火、土”,简称为“五行”,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同时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它广泛地影响着中国的医学、文学、艺术、神秘学以及中医学等领域。 《黄帝内经》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段话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五行的作用及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一、五脏与五行 《黄帝内经》中把金、木、水、火、土这五个要素分别对应于人体的心、肝、肾、脾、肺,并指出心属火、肾属水、脾属土、肺属金、肝属木,这样就把人体的内脏器官同自然界的事物紧紧联系了起来。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与“五行”的关系又怎样呢? 我们知道,肝主疏泄,在志为怒;脾主运化,在志为思;心主神志,在志为喜;肺主宣发肃降,在志为忧;肾主闭藏,在志为恐。如果这些脏腑的功能失调,那么相应的情志就会异常。
例如,肝气郁结,容易生气发怒;脾气虚,容易多思抑郁;心阴不足,容易惊悸失眠;肺气不宣,容易引起悲伤哭泣;肾虚,容易引发畏惧恐怖。这就是五劳所伤了。二、五味与五行 五味指的是辛、甘、酸、苦、咸,又称做五味子。 金木水火土,各有偏胜,故有味辛、甘、酸、苦、咸之分。辛归肺,甘归脾,酸归肝,苦归心,咸归肾,正如自然界的五行相生相克一样,五味也有自己的归经和毒性。 《素问·宣明五气篇》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辛走气,多食伤心;咸走血,多食耗血;甘走皮,多食肿胃;酸走筋,多食伤筋;苦走骨,多食伤骨。”这里指出了五种食物的过度摄取都会伤害五脏之气。
另外,《黄帝内经》还指出了五味与五脏之间的密切关系——“酸入肝”“辛入心”“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酸味收敛精气,辛甘发散精气”——说明了五味不仅可以调节五脏之气,而且还能滋养五脏之神。 三、五色与五行 赤色,即红色,五行属火,五味属苦,主血脉。 黄色,五行属土,五味属甜,主脾胃。 綠色,五行属木,五味属酸,主肝脏。 白色,五行属金,五味属辛,主肺部。 黑色,五行属水,五味属咸,主肾脏。 《黄帝内经》中的五行的确与中国文化中的五行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