枧五行属什么?
“枧”字的字义和五行属性由《康熙字典》提供: 【集韻】居儉切,音見。【玉篇】視也。【類篇】觀也。又【廣韻】古晏切【集韻】吉鑒切,音見。義同。 【正字通】俗作梘。非。
所以“枧”字的字义是“看见”的意思,属木;五行为木(金、水、火、木、土,循环相生的)。 在古代,人们用“枧”来做什么呢?主要用途是作为烹飪時的“視器”。也就是看鍋裡飯煮熟了沒有時用的器具,像如今的眼鏡一樣。
據說宋代時候,富貴人家都用銀做的鑊子(锅),窮人家則用錫或鐵製的鑊子,而中等階層的人家則用銅製的鑊子。這種鑊子下面都有可支撐的腳座,上面有一根竹木棍與爐灶通氣閉塞。在烹飪時須要翻動食物時,就需用“枧”來查看鍋里的食物的熟了沒有。
古代的“枧”,其外形和今天的筷子差不多,只是比現在的筷子細長一些,因為是用竹木做材質的原因,所以經久使用會變形。為了防止“枧”斷掉,有人在“枧”上刻上文字或者畫上圖案。還有人把兩根“枧”頂部聯合起來使用。 不過除了烹飪時用,“枧”還可以用來清洗碗具,甚至洗手。
比如明代高濂所著《遵生八箋·燕閒清賞編·碗塾》有載:“凡洗刷碗盏,勿使空洗,恐磨损滑溜。须以鹽少少調水洗之。如污垢甚厚,即用菜葉少少蘸醋洗之。”其中“少少”指的是一點點,也就是現在有說法的“少许”“少量”。另外,明代陶宗儀所著《辍耕錄·滌器》也有提及“枧水”可洗滌碗盤: “若果菜中有刺目者,用湯壺浸洗不去,可用舊紗巾攤貼碗中,加以手摩之,即去矣……若碗碟褻弄垢腻,將沸湯煮爛,用掃帚扫淨。若深污,用碱水(謂之皂角水,亦名洗衣漿)洗之。” 所以古代的“枧”並不是僅指今日的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