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行法?
五行的起源 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到了西汉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统循环”论,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来解读历史变化。他提出,世界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它们彼此生克,循环往复,充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用现代的科学语言描述,五行就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或者元素;用哲学的语言描述,它代表着事物矛盾的五个属性即:阴阳(男为阳,女为阴)、寒热、燥湿、动静以及进退。所以老子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银铜铁,百姓之所铸钱也..... ” 古人把水与金,水和木,火与金,火与木,土与木分别搭配在一起,形成了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循坏;同时,又把阴与阳,寒与热的属性搭配在一起,构成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
五行与中医 五行和中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乃至肤色发肤都离不开五行的原理。 心属火,在五脏之中居于核心地位,心火向上炙烤脾胃之土;肺属金,位于胸腔之上,犹如天空高悬,故又称魄叶(意指植物叶片),心肺之和为君主之官;肝属木,位于腹腔之内,犹如大地之草木,有生长之力;脾属土,位于中间,犹如大地,承载万物;肾属水,位于下焦,主藏精。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鼻子通肺,外合皮毛;嘴巴食谷,内通胃腑;眼睛明视,开窍于脑;耳朵聪敏,窍于三焦;鼻孔通气,系于肺脏。汗、涕、泪、唾、涎出自口腔,皆由阳明胃经生成;涕唾涎沫来源于脾肺,经三焦下降而成;大小便源于三焦,而最终排出体外。
皮肤、肌肉、毛发为血之余气所化,同属于后天之本——脾胃所主管;骨骼肌肉为肾之外府,精血所充,故又称为“先天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