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说文》:慈,爱也。 从心兹声。 段玉裁注:“此与今人言慈悲之慈同。……按许意‘慈’亦属心部,则不当从‘兹’,当云‘从心兹声’者,以兹为‘慈’‘哉’字之省。” “哉”即“在”,“慈哉”犹“在哉”。王念孙引《诗·大雅·抑》“天监在下”、《小雅·正月》“上天之载”及“我不敢效我不嘉”以证“兹”乃“哉”之省;又举《礼记·投壶》“慈石能与众磁化”、郑元注《周礼·典瑞》“璋璧琥璜”为证;又据《史记·孔子世家·正义》引用刘炫《书义篇》称“慈如石”而以为“兹”“哉”古本通用。 王念孙认为“慈”之本字当作“兹”,故谓慈、咨一声之转(见《广雅疏证·释言三》)。
“慈”之本字作“茲”,从“心”“兹”声,上古音在脂部,与脂韵合流。 清儒多主“茲”为“慈”之本字之说。戴震、段玉裁等即持此法,并认为“兹”是后起字。 今人多信王念孙之说,或以“慈”为后起字。
然而,若依《说文》之意,慈、咨为同源词,那么二者便皆为后起字了——不过这倒也符合语言学的规律。 “慈”与“咨”皆系双声叠韵二字,且皆属心部。二者读音相近,可以互用;同时二者意义也可以相通,所以可互为假借。 至于《说文》中所说的兹,其字形正像是一块石头;而且兹石有磁性,可以吸引铁器等物。因此兹与慈应无关联。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兹”在六书中属会意而非象形。也就是说“兹”不只是一个形状抽象的符号,而是表示一个概念的字符。这一点也与一般的象形字有所不同。
总之我认为把慈当作“兹”是一个错误的说法。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我想大概是由于古人对“兹”的理解不够,误以为它是“慈”字的省略。或者说是把两个字混淆在了一起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念孙所谓的两个“不”字,其实在古文中本来就可以通用的。比如杜甫的《兵车行》“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中的“但”和“但令身未死”中的“但”都可以换成另一个“不”来读。
顺便一提的是,古代常用“爰”(yuán)代替“曰”,这在古文字里是很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