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推之结局了吗?

宋莹映宋莹映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一石激起千层浪,1月15日《南京晨报》的一则报道引读者阵阵叹息,“女孩被车撞后坚持上课”,真是个孩子坚强的故事。不过,“坚强”两字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孩子也许应该叫做“坚韧”,因为报道里说,女孩母亲之所以哭泣、父亲之所以不放心,皆因孩子“脸上伤口长好,就不想请假继续上课”。 脸上缝合32针,就被“坚韧”推动力强压着继续学业,这哪是“坚强”,简直像上了发条的玩偶,而发出这般强韧力量的必然是个强大的推动者,细想似乎只能是家长和教师。

从小就得承受如此重压,未来的人生如何舒展得开?对年幼的学生而言,无情的升学压力,已经使他们失去了应该有的快乐成长的环境。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给了孩子什么?难道赢得高考就是孩子奋斗的终极目标?高考之后呢?教育给了孩子梦想,但是是否教会了他们如何去幸福地生活,教育给了他们知识与技能,但是他们是否学会了关爱他人、关注社会、思考人生?

当“推”的孩子与推的父母同心协力时,他们面前的障碍会被碾得粉碎。但是,被“推”的孩子需要明白,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和他人,还有自己,还有自己理应保持的尊严。成长和成功是两码事,没有尊严就意味着没有自尊,而失去自尊意味着成功便是假梦。

所幸,今天还有人在努力守护着孩子们的梦,还有人在静静地看着他们的成长。其实,很多梦开始的地方,就在校园。当同学们以欢乐和激情迎接新学年时,南京雨花外国语小学新生报到日的一幕却让许多家长心里一紧——一年级两个班的孩子整齐排着队,由母亲牵着小手过“缓行桥”。

过“缓行桥”,其实是个不起眼的小举措,却凸显出新学年的重头戏——“规则”教育。学校的策略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型期,给孩子上一堂“自律与他律”的规矩课很有必要,因为“孩子们一旦离开幼儿园,就得明白谁管谁、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孩子们过“缓行桥”,不但要慢步通过,而且途中不能说话,得用行动表达自己对新学年的决心。

桥,跨越的是观念的障碍,连接的是心灵的契合,它平稳地托举着孩子们,帮助他们勇敢前行。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也是人生一次跨越,我们需要鼓励,但不是吹毛求疵;我们需要约束,但不是严加管控;我们需要守护,但不是牢牢握住孩子的手。当孩子们能从容地通过人生的不少“桥”,他们就长大啦!那时,无论他们选择怎样的道路、去追寻怎样的梦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成长的每一个足迹中,他们终于找到了自己——心灵的答案!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