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的笔画五行是什么?
盛,繁体字寫作“盛”,部外筆畫10,總筆畫20。部首爲“皿”。 《說文解字·皿部》:“盛,裝載之具也。从皿、成聲。一曰衰也。”段玉裁注:“今人謂之缽……” 《玉篇·皿部》:“盛,飾成切。滿也,進行也……又止成切,音澄。衰也。” 《廣韻·靜韻》:“盛,成聲切,平。”(見《集韻·證韻》) “盛”本為祭祀時所用的禮器,後來引申爲莊嚴、隆重之意。再引申爲事物發展到頂點或極其旺盛。
我國古代有以器物名稱來記載時代的習慣,如“鼎代”、“簋代”等。周秦時期有“鍾鼎之樂”,漢代之詩歌稱爲“鐘鼓之詩”;唐宋時期則有“箏笛之曲”,元明清時代又有“管絃之音”,直至近代民國時期的“胡琴之戲”等等。
古人用鐘鼓來紀年,表示時代的更迭和興亡,所謂“鐘鼓其鳴”、“鍾鼓不歇”;也用簫笛記年,表層表达喜慶之意,裡面蘊含着時代更替的不易,正所谓“簫笛之歲”、“簫笛催春”。這些都體現了我國古人對於歷史時代的獨特記載方式——“器號” 或者叫“器時”。 那麼为什么是“盛”而不是其他的字呢?原因很簡單——在古代,只有“盛”這個字既表音又表意而且寫法非常一致。比如“鐘鼓”的“鐘”字和“簫笛”的“簫”“笛”字,不管是金文、篆書還是有宋體字、小學繁簡字書中,都是分別屬於不同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