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字音律五行属什么?
《说文》释“平”的字形为: 段玉裁注:“今人作平。”即现在的汉字“平”,是从唐代开始大量使用的。
《康熙字典》释“平”,小篆字形為: “平”在《康熙字典》中的页码是207,解释是: “平”的异体字还有“岼”、“苹”等字,均来自于小篆。 由上可知,“平”最早出现在秦代的小篆中,形状像上面一个“禾”下面一个“水”,表示平地和水上运输。但是这个时候“平”的文字形态还没有定型,还时有更改。直到唐楷形成,文字才有了固定的形式。
古字形分析表 在古代文献中,“平”通常用为动词,表示使平坦。例如: 《史记·张仪列传》:“若此,则魏何不击?”张中丞书曰:“闻亭林先生平生多险语,今读其文,惟‘欲平吴楚,先清中原’一语为当。”(引自清钱泳《履园丛话·读书》) 又如: 《战国策·齐策四》:“夫吴王好剑道,诸侯恐惧,会稽之剑,天下之名。”“吾尝三战三胜,平吴王。”(引自东汉班固撰《汉书·高帝记》) 可见“平”在古代是及物动词。但是,由于上古汉语的及物动词可以带两种宾语——指人的名词或代词作宾语和指物的名词或代词作宾语——所以“平”也可以带两种不同性质的宾语。例如: 屈原《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称余以为君子兮,复说我以其未远。”(引自《楚辞·九章·离骚》) 这里的第一个“平”就是动词,第二个“平”则是介词。再如: 杨雄《谏誓》:“平明,天子乘舆,太仆执辔;郎将前驱,御史随后。”(引自《汉书·扬雄传》) 这里的第一句中的“平明”,指的是时间,可以理解为“在天亮的时候”;第二句的“平”则是动词。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这种带有两个宾语的词语已经不再使用了。这是因为上古汉语的双音节动宾结构比现代汉语更自由一些,可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替换。因此这些词语经过历史的演化变成了现代汉语的“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