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里族字属于什么?
“族”在古代汉字中,读音zu(音同祖),《说文》中解释为“聚也”,也就是会合、聚合的意思。 《周礼·大司马》中说,“戎右执旗,公车五百,帅五旅,正千五百;卒伍居四,围而取之”,意思是说打仗的时候,战车上的军官手拿旗帜,率领五千披甲的骑兵,配合步兵和攻城器械,把敌人包围起来加以消灭。这里的“伍”指的就是军队中最基本的作战单位——五人小组,这个小组由五名战士组成的营一级的编组。
西周初期,军队建制基本按照封建制来划分,一军有一万二千人,其中步兵三千人,骑兵七千五百人。这七千五百人的骑兵又分成五个支队,每个支队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叫做“旅”。一个旅的骑兵又分五个团,每团二百五十人,叫做“卒”。一个卒的骑兵再分成四个营,每一营五十人,就叫做“伍”了。所以,“伍”是十个人一组的军队编制。 后来这一制度逐渐完善,到春秋时期,各国都建立了重装步兵方阵,阵型一般是十一行,每行十人,互相掩护,密集推进。这时候的“伍”就和现在的“伍”没有关系了。
不过,这种十人制的军队编制并非只有中国建立过。在西方同样有类似的情况。希腊斯巴达人的重装步兵都是十个人的方阵,叫作“荷布洛”;马其顿王国的轻装步兵也是十个人一排,叫作“塞姆拉”;罗马军队的重装步兵也是十个人一排,叫作 “列队”或者“图拉”。 可见无论中西,在冷兵器时代,十个人为一个基本战斗单位的战法是很普遍的。用现代军事术语来说,他们采用的都是师(一军)-团(旅)-营(哨)-连(排)-班(班)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