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戍时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五行的特性来解释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的一种学说。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里所说的五行,是物质元素的概念而不是指五个行星。后来人们把此观点运用于医学领域,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与外界环境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并可以用五行加以描述。
古人认为世界是由五行构成的,它们分别代表五种颜色、气味、情态、声调等。如,木的特性是“曲直”,表示它的形状像树木;火的特性是“炎上”,表示它的性状为炎热向上;金的特性是“从革”,表示它的性状为质地坚硬;水的特性是“润下”,表示它的性状为滋润向下。还有土的特性是“稼穑”,表示它的性状为长养万物等。 五行之间还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即所谓的“相生相克”。 “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就是说木、火、土、金、水是相互滋生协调的。在临床上,这一机理可应用于某些慢性病的治疗方面。比如慢性肾炎患者出现乏力、疲倦、气短等症状,就可以通过培土(补脾)、滋水(肾)而达到益气生津的目的。
“相克”则是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也就是相互克制、制约的意思。在临床上,这种制约关系可应用疾病的诊断中,如果患者表现为脾胃虚弱的症状,如食欲差、饭后腹胀等,就可以初步判断其病由于土虚木壅所致;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肝火旺盛的现象,则可以认为是金水被制,即肝经疏泄功能过于强大,影响了肾水的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