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行发音是什么?
“五行”一词的本义,是古代中国哲学的五元素说;这个哲学体系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构成的(或形成的);同时,还将世间一切事物的性质或形态分为五大类,即:金、木、水、火、土;并以此五种类别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类,从而组成一个庞大的宇宙结构系统。
关于元素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中记载的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其中有一项就叫做“五行”;这里所说的“五行”指的是人的性格中的五个基本方面,也就是:仁、礼、忠、信、德——就是现今常说的思想品德。 据现代学者研究,这种以性格特征划分类型的五事方法来源于上古巫师对占卜结果的归纳分析,它实际上是一种类似统计的方法。这种方法把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行为按照其特点分成五大类别,然后通过观察人们在这五大类别里的具体表现来推断占卜的结果是否准确。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它也是古人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法和思维方式。
东汉哲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五行,五方之行也;象木行流行,及人之形。”这就是说:五行是五方的运行规律;它的形状像树木的枝叶枝条那样向四处蔓延生长,是人的形体。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说文解字》所说的“人行”实际上是指人的运动状态,而不是指“行动”的意思,这与后世所讲的“实践”含义完全不同。
根据目前我们所掌握的史料来看,在汉初以前并没有发现过有关五行中任何一个字的读音的记载(除个别词组外)。不过到了东汉时期出现了“五行”二字连读的现象:如著名的《论语·子罕第九》中就出现过“我欲见尧舜……求之与?抑与之与?由也果,赐也达,冉有谦”(9.4);《史记·孔子世家》中也同样提到了这一问题:“孔子谓弟子曰:行矣!无堕君命”;此外还有不少地方都提到了这个问题:如《易传》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地理,以知山川之宜”;《老子河上公章句》中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等,这些记载都说明了当时已经形成了“五行”连用的习惯用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