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哪些是火?
金、木、水、火、土为五行的基本概念,来源于古人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认识。如上古神话中西方之神为金神少昊,东方之帝为木神太昊;《尚书·洪范》云“水曰润下,火曰炎上”等。这些概念最初都是用来指称自然界的事物或性质特征的名称,但五行学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将五行属性抽象化,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形成变化以及人际关系等等。
在先秦时期,五行学说的具体形态尚未定型。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阴阳说与五行说两大派别。 1.五行说 五行说以五种物质形态来说明世界万物及其相互关系的观念和理论。在战国时期流行的五行说认为万物可以根据形态、性质来分类,如五色、五声等都可分为五行,而五色则分属五行:青、赤、黄、白、黑分别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一。由此可知,五行具有相类、相寓的含义。水火相敌(克)、金木相克也是五行之间比较普遍的关系。
2.阴阳说 在先秦时期,有关阴阳的说法很多,有关于阴阳的概念,也有形容男女关系的词语等。但在后来的哲学领域内,往往将二者合为一谈,以概括宇宙间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如阴阳的方位、昼夜、寒暑等都反映了事物相对待的两个方面。还有五行与八卦之间的关系,即“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阳变阴合而万物生”之说。这种观点对于理解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五行的相生相克是指五种元素之间的动态关系而言的。五行之中任何两行都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就是互相促进、帮助的意思,也就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反之则为相克。例如水克火,是因为火的燃烧需要水来提供热量,如果水的供应被切断了,那么火的燃烧也就不能进行下去了;相反地如果水量太大,就会熄灭正在燃烧的火,此时就发生了克制现象。所以说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