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为何对应五行?

云蓓彩云蓓彩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秦时期,“五”和“阴阳”一样是哲学层面的概念,其含义为泛指多或全。例如《庄子》有言曰: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又如《周易·系辞传上》载文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言,以动者尚动,以制器者尚象,以求吉者尚占。其中言及的圣人之道即为“四时”、“八卦”与“六十四卦”三种,由此亦可见当时对三者的认识已非纯粹的自然现象或技艺范畴了。 至于所谓“五行”的含义则要稍晚一些,在战国后期被确立为人世间万事万物的五种基本性质(或称本质)后,五行才得以成为“五德”之说的基础要素之一;而在此之前,“五德”的说法其实是指五类不同的事物各自具备的特征,即所谓土、木、金、火与水这五种物质属性分别代表着生长化收藏四个过程并衍生出了生克与顺逆等关系。由此可见此说并非凭空捏造之物。那么它与古代的五行观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究竟吧~! 在古代中国思想中,阴阳的概念最早来源于人们对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的认识。古人认为太阳与月亮分别代表了阴阳二气中的两个极端状态:阳主动、阴主静,因此它们也被赋予了不同的特性——阳刚有力、温暖光明;阴柔沉静、寒冷晦暗等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发现在一年四季中,随着季节交替所产生的变化规律不仅体现在自然界之中而且波及到人类社会乃至精神领域都发生了相应改变——春天时万物复苏生机勃发;夏天则骄阳似火万物皆长;秋天则是果实累累五谷丰登;冬天则冰封大地白雪皑皑……

这些看似普通的变化实则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春季阳气始升阴气退避因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夏季阳气盛阴寒凝积故而呈现暑热之象;秋季气候干燥草木枯萎落叶归根等待来年重生;冬季天寒地冻水结冰土凝固以待蛰伏蓄藏……正是由于人们发现了这种现象与自然界中存在着的"生克制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所以才逐渐产生了关于“五行”的理论体系雏形。它包括着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间的相生相克、相互影响以及循环往复的规律性表现特征。而这些特质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之一:生生不息、生生之谓易等等均与此密切相关....

索资源索资源优质答主

从《尚书》里看,周初就有“五行”的概念了——周武王伐纣时,先师姜太公就在向周武王解释为什么要伐商时说“今岁凶荒,民气浮亢(就是躁动);风鸣之应,木不中(就是不结实),是为不昌。” 这里的“风鸣”“木不中”是关于风的,也是关于木的,都是跟自然现象有关的词句。因此这里就有了“风”和“木”两个概念了,也就是有了一对矛盾,而且这种对立又通过语言形式固定下来,成了“风”与“木”的对立关系。所以古人就认为“风”与“木”是一对阴阳关系,这就是后来的“风木相胜”观念的由来吧! 其实我认为这个观念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萌芽了——“雨土”、“雷水”——雨水滋润了大地,但同时也带来了湿气,而湿地的存在需要水的帮助——这似乎是在说明“水火既济”(火在下,水是上面的,这是典型的互根概念)。 而另一个则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乾卦·彖辞》),其实“天道运行不止”的意思也表明了阳刚的进取特征。 同时根据《易传·系辞上传》第七章所云“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我们知道“刚柔”对于天地万物来说是很重要的东西,那么既然天地间的“刚阴”如此重要,那我们就得重视它。于是我们看到古代建筑里的“斗拱”,那是特意设计成弯曲的构件用来承重并且起到缓和垂直作用力的功能……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