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五行属什么?

戎俊乐戎俊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文》有“逋,亡也”的解释,意思是逃亡、逃跑的意思;也有“逋,迟行也”解释是说人迈着小步走的样子迟缓像是在逃走一样。

关于这个字有两个常见的出处典故: 其一“王子庆忌”出自《左传·定公十三年》:吴王夫差伐齐,取姑苏。鲁哀公赴孟孝伯于卫。季康子使冉求逆君师。未至而吴兵败。归告季康子曰:“国危矣!请出奔。”师戒而待之。冉有为季康子使于师,公亦如之。将行,公叹曰:"吾如何免于难哉!"子张闻之,待于庭。季康子使人以告,曰:"寡人无礼,不如是,不足以使师。"乃不出。 其二是“徐偃王”的典故 汉刘向《列女传.楚母传》记载了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的母亲劝勉儿子不要追随徐国的偃王攻打越国的故事—— 昔者徐偃王好行仁义,楚国赏之以方七百里地。申公屈匄谏曰:“不可以仁义受害。” 徐偃王有臣曰臧伍毛,谓偃王曰:“夫楚用偃王不过以仁义耳。今王行仁义而不受地,非不可为也,智小而谋大,力弱而欲并天下,犹以爝火继大烛,以燕翼朝。”偃王弗听,遂与楚兵战而败死焉。 以上两段故事里都提到这个“方七百里”的土地和“徐偃王”,所以一般认为这里是古代诸侯封地的面积单位——一“方千里”相当于1000里见方的土地。换算一下就是大约1/14亿平方平方千米的大小(按现在地球表面积的估算比例) 这个数字很庞大,在春秋时期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拥有如此广袤的面积(即使是秦统一六国之后也没有)。由此可以看出“方七百里”确实是一个不小的疆域了。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是古代的“百里的概念”会随着时代变迁的变化。比如《周礼•职方氏》中记载了西周的封疆制度是“九州之地方圆五千里”,其中每一州的方圆各是二百万里,但到了东周的时候,《孟子•公孙丑下》中提到“百里见方”的说法,说明当时的百里已经缩水了一半了,大概只有三十里大小了。 所以从上述两个例子来看,这里的“方七百里”应该就是当时一个中等国家的疆域面积大小,大概是现在的5-7万平方公里左右吧~

乜文浩乜文浩优质答主

“逋”字是形声兼会意字,读bū或pū ,其字形演变如下图 “逋”字最早见于小篆字体的《说文解字》中 “逋”字的本义为逃亡、逃跑的意思 所以从字形上看,该字的结构就是一个被追逐而逃的人。 小篆中的“逋”字与甲骨文中相去甚远,且与古文字中的“亡”字很相似。 到东汉时,“逋”字作“逋逋”“不逋”等语用;魏晋南北朝以后多写作“逋步”和“逋步”了。 唐代李白在《古风·秦王扫六合》中有诗句云“一统雄兵百万师,四夷宾服颂声驰……功成不退何如斯——高树秋风悲宿鸟,连山古木鸣寒蜩。”——此处的“高树秋风”就是借用了一个典故——“疏树风”来表现秋高气爽的景象,所以这里的“高树”不能写成别的树木名称哦!) 到了宋朝的时候,“迟暮”一词出现了,其中就包含了“人老珠黄春已暮,草枯叶落雁南归”的意思在其中,而这个词语里又暗含一个“暮色”的词根呢,所以这个字也常常用来形容黄昏时的景色。(这个字还有个意思是指傍晚的景色,如杜甫的诗句“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这句诗里的“寂寞”二字用的就是这个“暮”呀) 另外一点要注意,这个字还是表示“停止运行并拖延的”时间概念的字眼儿,如《战国策·齐策三》里有“今君诛灭梁惠王嗣当国,五年乃迁之,此其慢易唐突,殆不可制……”其中的“怠”就用的是这个“逋”啊) 最后补充一句,这个字还可以做动词用,指“拖延、耽误”等动作行为,可翻译成“逗留”。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